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9-10-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865 PVP与PK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居家宝,张培训 *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fres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FOVC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2018年共129例新鲜骨折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分析因素包括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日常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住院天数、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和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PVP与PKP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VP组手术前后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骨水泥量、渗漏椎体节段和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陈旧压缩骨折的新鲜骨折中,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在PKP及PVP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能有效恢复FOVCF的高度丢失,改善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此外,PVP与PKP治疗合并陈旧压缩骨折的新鲜骨折同样安全有效,但均对日常活动能力改善不佳。
2019 Vol. 25 (10): 865-869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495 KB)  ( 165 )
870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A型骨折的疗效对比
苏学渊 1,宋文慧 2,刘义伟 1,宋正东 1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A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9例胸腰椎A型骨折患者,其中26例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腰痛视觉模拟计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皮组在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 d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提示经皮组手术创伤较小。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比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术式均能对骨折椎体有良好的矫正复位。末次随访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皮组的远期生活质量更高。结论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A型骨折具有手术出血量小、术后短期疼痛低、手术切口小、术后远期腰背肌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患者术后短期收益大,长期临床疗效可靠,是治疗胸腰椎A型骨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2019 Vol. 25 (10): 870-874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2640 KB)  ( 239 )
875 肱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费凯,韩伟峰,王冰,王浩 *
目的  探讨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应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Neer Ⅲ型和Ⅳ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58例获得完整随访,其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60~85岁,平均(68.5±2.5)岁。左侧30例,右侧28例。Neer Ⅲ型骨折48例,Ⅳ型骨折10例;合并肩关节脱位8例,颅脑损伤15例。58例患者均行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术后行X线片定期复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为(39.0±8.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56~95分,平均为(82.6±2.3)分;优34.5%(20/58),良51.7%(30/58),可10.34%(6/58),差3.45%(2/58)。随访期内无一例肱骨头坏死病例,术后6~8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结论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患者,早期行手法复位条件允许后尽早行骨折手术内固定。术后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仅能获得较好的肩关节功能,而且有利于骨折良好愈合,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2019 Vol. 25 (10): 875-878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1462 KB)  ( 218 )
879 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
郑泽鹏,孙玉明 *
目的  分析对比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与“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8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掌侧入路的“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对照组以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治疗。试验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4.16±12.54)岁。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3.27±13.74)岁。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骨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相关指标、腕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试验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掌倾角以及尺偏角明显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掌倾角以及尺偏角明显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的骨性愈合时间与试验组的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腕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对照组明显优于试验组(P<0.05);术后6个月手术并发症对照组明显少于试验组(P<0.05)。结论  采用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复位效果良好,术后腕关节活动度佳、腕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高、并发症少,明显优于“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2019 Vol. 25 (10): 879-882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1789 KB)  ( 182 )
883 Wiberg分型对保留髌骨TKA术后髌骨轨迹及功能的影响
杨冠杰,刘磊,徐石庄,郑欣,左韬,庞勇,赵凤朝 *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髌骨形态、术后轨迹及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共76例(81膝),男21例(22膝),女55例(59膝);年龄53~77岁,平均(66.19±6.83)岁。于屈膝45°、投射角度30°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上拍摄膝关节髌骨轴位片,使用Wiberg标准评估髌骨分型并测量髌骨倾斜角、髌股指数、髌股适合角。术中保留髌骨,对髌骨周边骨赘进行清除,保持正常的髌骨解剖形态。术前Wiberg分型Ⅰ型18膝,Ⅱ型49膝,Ⅲ型14膝。比较不同Wiberg髌骨分型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上下楼评分、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均两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5.16±6.24)个月。髌骨倾斜角由术前(-10.04±4.74)°减小为术后(-7.54±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髌股指数由术前(1.50±0.54)减小为术后(1.1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前Wiberg Ⅰ型髌骨倾斜角(-11.05±5.6)°,Ⅱ型(-8.74±5.6)°,Ⅲ型(-13.22±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Wiberg Ⅰ型髌骨髌股指数(1.53±0.53),Ⅱ型(1.35±0.47),Ⅲ型(1.9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WibergⅡ型的患者术前髌骨倾斜角及髌股指数较其他两型要小。术前不同Wiberg髌骨分型的髌股适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髌骨倾斜角(P=0.117)、髌股指数(P=0.058)、髌股适合角度(P=0.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HSS评分(P=0.572)、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P=0.657)、KSS功能评分(P=0.066)、髌骨评分(P=0.102)、上下楼评分(P=0.080)、VAS评分(P=0.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髌骨成形及外侧支持带松解可达到良好的术后髌骨轨迹及临床疗效。Wiberg髌骨形态对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
2019 Vol. 25 (10): 883-902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1639 KB)  ( 184 )
888 Ilizarov横向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孔圳,孙永建 *,陈鸿奋,常思灵,黄丰,王安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横向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采用Ilizarov横向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8.4±5.32)岁。右侧9例,左侧15例。糖尿病足患者Wagner 3级19例,Wagner 4级5例。手术前后测量患肢皮温,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踝肱指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胫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16.5个月。患足均获保肢并愈合,术后患足皮温为(34.21±1.32)℃,与术前(31.34±2.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足VAS评分(0.46±1.13)分,与术前(4.41±3.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踝肱指数(0.91±0.18),与术前(0.53±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胫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37.12±4.21)cm/s,与术前(28.84±3.27)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izarov横向骨搬移术对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操作简单,改善循环及保肢效果好。
2019 Vol. 25 (10): 888-891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1777 KB)  ( 223 )
892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临床应用及体会
杨睿,李勇奇,张柯,方洲,夏海军,汪少波,廖燚
目的  通过对比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与传统徒手置钉的临床效果,对机器人辅助置钉的精准性、安全性和术中辐射剂量做一客观评价。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接受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组45例)、传统徒手置钉(对照组43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射剂量,并采集术后CT影像。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的精确度进行评估,所得数据经统计分析评定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手术平均时间为(48.87±8.82)min,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46.57±7.0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21.27±13.13)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0.95±17.37)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打入椎弓根螺钉208枚,其中A级203枚,B级5枚;对照组打入椎弓根螺钉202枚,其中A级164枚,B级22枚,C级15枚,D级1枚,两组在置钉的精准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在术中接受的放射剂量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置钉与传统徒手置钉相比,没有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出血量,且明显降低了术中透视放射剂量的前提下,具备更高的置钉准确性及安全性。
2019 Vol. 25 (10): 892-897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3531 KB)  ( 412 )
898 Ilizarov外固定踝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疗效分析
王兴山,黄野 *,柳剑,张纪
目的  评价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行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融合的20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7~77岁,平均(59.05±7.83)岁。评估患者术后功能、融合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合并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成功率100%。术后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70±1.04)个月。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出现严重肿胀及张力水疱,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胫骨长轴与距骨关节面的内侧夹角(medialtibialtalarangle,MTTA)由术前的(86.84±6.26)°增加到(89.90±1.37)°,距骨前移距离由(5.50±3.97)mm减小到(2.85±2.72)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也有明显改善,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39.00±8.34)分增加至术后的(80.65±8.86)分(P<0.001)。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融合术,骨愈合成功率高,可矫正合并的踝关节对位及对线异常,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2019 Vol. 25 (10): 898-902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1522 KB)  ( 206 )
       临床研究
903 屈膝30°位CT扫描在髌股关节退变诊断中价值研究
张云海,刘伟,黄东辉,林伟龙
目的  探讨屈膝30°位CT扫描在髌股关节退变诊断中价值。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门诊收治的66例年龄40~59岁的髌股关节退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14例,女52例,平均49.5岁。将门诊志愿者15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例,女11例,平均52.4岁。采用CT扫描屈膝20°和30°时的膝关节,测量髌骨外侧倾斜角(patellar lateral tilt angle,PLTA)和髌骨适配角(congruence angle,CA),与对照组人群结果比较。结果  对照组人群在屈膝30°和20°时PLTA分别为(15.56±3.63)°和(17.34±4.33)°,PLT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角>0°者分别为0例和5例;研究组在20°和30°扫描时PLTA分别为(12.83±5.12)°和(11.84±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膝20°和30°时CA角>0°者分别为51例和3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A<12°合并CA<0°者15例,PLTA为(9.47±3.61)°,PLTA<12°合并CA>0°者26例,PLTA为(6.78±4.93)°,PLTA>12°合并CA>0°者9例,PLTA为(15.89±4.26)°,PLTA>12°合并CA<0°者16例,PLTA为(17.87±2.73)°。结论  对于年龄超过40岁人群,屈膝30°位CT扫描时的PLTA<12°预示髌股关节早期退变。
2019 Vol. 25 (10): 903-905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673 KB)  ( 146 )
       实验研究
906 STIM1调控Ras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研究
郭云山,郝定均,刘海平,黄研生,章雪芳,薛留杰,孟羿彬 *
目的  成骨细胞增殖的抑制导致成骨细胞数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前的研究发现介导受体依赖性钙离子内流的钙通道蛋白Orai1在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细胞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STIM1是一类可激活Orai1的重要蛋白。然而,至今还未见STIM1是否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增殖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STIM1是否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增殖。方法  应用靶向STIM1的siRNA在MC3T3-E1成骨细胞中沉默STIM1的表达,然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 PCR检测CyclinD1、CyclinE、CDK4、CDK6的转录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Ras信号通路活性。结果  我们转染靶向STIM1的siRNA后,MC3T3-E1细胞中STIM1的表达和转录均明显降低(P<0.05);接着,我们发现在MC3T3-E1细胞中沉默STIM1的表达后,MC3T3-E1细胞增殖抑制并且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且调控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转录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MC3T3-E1细胞沉默STIM1的表达后,明显抑制了钙离子依赖的Ras信号通路的活性(P<0.05)。应用ARS-853抑制Ras信号通路的活性后,明显抑制了STIM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结论  STIM1激活Ras信号通路发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2019 Vol. 25 (10): 906-911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752 KB)  ( 179 )
       综述
912 前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靳宇飞,殷翔,胡波,赵建华,刘鹏 *
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治疗一系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目前最常用的两种传统LIF手术方式是: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然而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存在不少的并发症和风险,比如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的破坏、潜在的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和硬膜外纤维化等。
近20年来,脊柱外科医师发现这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痛苦。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出现了多种创新性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技术。这些新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有很多自己的优势:第一,避免对脊柱后柱结构的破坏,减轻患者痛苦,加快了康复速度;第二,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第三,同样可以很好的完成神经根间接减压;最后,将椎间融合器的尺寸最大化,提高椎间融合率,从而更好地恢复脊柱前凸。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三种前外侧入路手术方式为:经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侧路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和经侧前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本文旨在对三种创新性手术方式进行综述,并通过对比明确三种手术方式各自的适用范围、解剖入路方式、手术风险等。
2019 Vol. 25 (10): 912-915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900 KB)  ( 178 )
916 肠道菌群、免疫与骨关节炎关系研究进展
钟礼伦 1,彭颖君 1,梁桂平 1,牛维 2,刘军 2,郭达 2*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关节疾病,随着现代社会人群预期寿命的增加,本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虽然目前对于OA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炎症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则是毋庸置疑的。临床上治疗OA的目标主要是控制疼痛、维持或改善关节的活动性和功能,以及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而治疗方案一般采用教育、药物及手术等方式的组合,在针对发病机制方面的治疗仍有待研究。
肠道菌群是由500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落,以厚壁菌和拟杆菌为主。肠道菌群对宿主的健康状况从出生开始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上皮细胞与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相互作用是肠上皮与其他细胞类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介质。另外,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肠上皮层、肠神经系统、肠血管系统和先天免疫系统的成熟。肠道菌群不仅影响着宿主的消化、内分泌及免疫系统,而且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代谢产物的活性对宿主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病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糖尿病、肥胖和慢性炎症等现已知的免疫和代谢紊乱疾病,有可能是由于宿主和肠道菌群或代谢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失衡而引起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影响宿主免疫系统进而在骨关节炎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仍未得知,笔者就OA、免疫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为研究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个新方向,同时为骨关节炎的治疗寻求新的切入点。
2019 Vol. 25 (10): 916-919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432 KB)  ( 425 )
       临床经验
920 脊柱外科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分析
冯仕烽,郑明辉,任涛,杨斌,凌杜华,瞿东滨 *
目的  非计划再入院是导致患者负担加重和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目的是统计本中心脊柱外科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分析其原因,探究合适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01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脊柱骨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4 770例患者病例资料,共筛选出92例出院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患者,分析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疾病类型、不同手术部位、不同内植物使用情况下患者再入院原因。结果  脊柱外科30 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为0.62%(92/14 770)。其中因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再入院46例,因手术部位感染再入院32例,因脑脊液漏再入院6例,因血肿形成再入院5例,因内植物移位再入院2例,因骨水泥渗漏再入院1例。结论  脊柱外科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是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脊柱外科医生应注重提高手术质量以降低非计划再入院率,避免不良结果的发生。
2019 Vol. 25 (10): 920-923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492 KB)  ( 145 )
923 肩峰前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对腋神经功能的影响
程晓松,胡居正,阎海威,石展英 *
目的  观察经肩峰前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的腋神经损伤及肩关节功能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经肩峰前外侧小切口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伤后平均3 d内进行手术,术后早期开始行肩关节被动锻炼,定期门诊复查,骨折达骨性愈合后开始关节主动活动练习,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切口愈合情况、肱骨头缺血坏死及其他并发症情况,评估腋神经损伤情况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5±3.5)个月。该入路手术时间(55.6±15.3)min,出血量(50.5±10.0)mL,无伤口不良愈合病例。31例(96.9%)复查X线提示骨折达到满意复位,没有患者出现腋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功能障碍和前部三角肌麻痹,术后12个月时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6.5±8.2)分。结论  经肩峰前外侧微创小切口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腋神经功能没有出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良表现。
2019 Vol. 25 (10): 923-926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1643 KB)  ( 142 )
926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状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郭万恺 1,周小小 2,刘炬 2,赵琳 2,崔崟 2,王秀会 2*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状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7例骨折类型相同的患者实施相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即前臂掌侧偏桡侧切口内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钛板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同切口向远端延伸并向桡侧转向约2 cm,采用1枚Herbert螺钉治疗同侧舟状骨骨折,术后每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使用Mayo功能评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依据X线片结果进行骨折愈合的评定。结果  7例患者中6例患者随访6个月,1例患者随访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6个月。结果显示骨折愈合时间11~1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其中腕关节功能优5例,良好2例。X线片结果显示桡骨骨折恢复正常,无舟状骨坏死。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有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2019 Vol. 25 (10): 926-926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1521 KB)  ( 149 )
929 新型延迟石膏治疗6个月~3岁儿童股骨干骨折
王勇 1,刘万林 1*,白锐 1,赵振群 1,吉利 1,李云隆 2,孙亮 1
目的  采用新型延迟石膏治疗6个月~3岁股骨干骨折儿童,评估其临床疗效,皮肤卡压、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调查护理难易度、家属满意度。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7例6个月~3岁单纯股骨干骨折儿童纳入本研究,分析伤后影像学表现,均采用新型延迟石膏治疗,测量治疗结束时、伤后半年患肢冠状面及矢状面成角、肢体短缩程度,分析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调查专业护理难易度、家庭满意度。结果  平均随访186 d,伤后平均成角畸形17.4°,平均短缩移位14.6 mm;长度不稳定骨折24例,占88.9%。平均治疗时间33 d(26~39 d)。拆除石膏时骨折端均骨性愈合,拆除石膏时及伤后半年平均冠状面成角分别为8.5°、6.1°,平均矢状面成角分别为6.9°、5.8°,平均短缩移位分别为7.4 mm、4.3 mm,均出现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畸形愈合。患儿步态均正常。住院护理难度低,92.6%患者满意度为优良。结论  新型延迟石膏是治疗6个月~3岁儿童股骨干骨折,尤其骨折端存在较大成角或短缩移位时的恰当方式。
2019 Vol. 25 (10): 929-932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1379 KB)  ( 160 )
933 临时半骺板阻滞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矢状面屈曲畸形的疗效
肖智祥,康映泉 *,徐迪,李立帜,汤坤彬
目的  探讨“8”字钢板临时半骺板阻滞术在治疗股骨远端病变导致的儿童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8”字钢板临时半骺板阻滞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病变引起的膝关节屈曲畸形9例11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13岁,平均9.5岁。术前术后拍摄双下肢全长正位片及双下肢全长侧位片,排除膝关节冠状面畸形,矢状面上测量股骨远端后方角(posterior distal femoral angle,PDFA)、胫骨近端后方角(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angle,PPTA),并结合体格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儿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50个月,平均33个月。其中2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屈曲受限并疼痛,予以指导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出现螺钉部分脱出,术后18个月取出。所有病例膝关节屈曲畸形均获得外观满意的矫正,PDFA恢复正常范围,未并发骨骺损伤,取出内固定物后未发现明显反弹病例。治疗结束后患儿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字钢板技术应用于儿童股骨远端病变引起的膝关节屈曲畸形,具有微创、简便、创伤小的优点,是治疗儿童膝部矢状面畸形的一种安全、可靠的矫形方式。
2019 Vol. 25 (10): 933-936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957 KB)  ( 204 )
936 牛津膝关节评分量表应用于国内东北地区膝骨关节炎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李阳杰,孙奇峰,邓传超,胡逍然,尹文哲 *
目的  初步分析牛津膝关节评分量表(Oxford knee score,OKS)应用于中国东北地区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评定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选取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四运动医学科就诊的KOA患者96例,使用OKS量表、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及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关联法则提取OKS有意义概念得到相匹配的条目组合进行评定。评定过程由2名受过统一培训的医生进行,采集数据后,对OKS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聚合效度等进行检验并与WOMAC、ICF对比。结果  OKS量表本身信度检测结果Crohbach'α系数为0.892,每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spearman系数结果均表现出中高强度相关。因子结构分析中,KMO检验值为0.841,Bartlett球形检验χ2=334.983,提取出的3个公因子与WOMAC相关维度呈高度相关,OKS与WOMAC项目以及匹配后的ICF项目在相应维度上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OKS也没有出现天花板及地板效应。结论  OKS可以为中国东北地区KOA患者提供更为详细的症状分级描述,为治疗提供更为敏感的评定。
2019 Vol. 25 (10): 936-940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491 KB)  ( 236 )
941 副舟骨切除联合胫后肌腱重建治疗儿童疼痛性副舟骨中期疗效
肖晟,李波
目的  探讨副舟骨切除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儿童疼痛性足副舟骨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取副舟骨切除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儿童疼痛性足副舟骨11例(20足)患儿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手术年龄平均(11.81±1.40)岁。术前、末次随访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功能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1.21±3.78)个月。所有病例均愈合,AOFAS中足功能评分术前(70.54±7.4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90.45±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VAS评分术前(4.36±1.28)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0.27±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内弓角术前为(116.27±3.34)°,末次随访时为(116.13±3.17)°,P>0.05。Meary角术前为(5.27±2.41)°,末次随访为(5.09±2.07)°,P>0.05。Pitch角术前为(20.54±3.98)°,末次随访为(20.09±3.70)°,P>0.05。距跟角术前为(22.45±3.61)°,末次随访为(21.81±3.34)°,P>0.05。所有患儿均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足的运动功能不受限。结论  副舟骨切除联合胫后肌腱重建治疗儿童疼痛性副舟骨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2019 Vol. 25 (10): 941-943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1284 KB)  ( 133 )
944 伴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的诊疗
韩小平,王玺喆,张杰,丁路,张华 *
目的  探讨伴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患者13例13足,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40岁,平均(30.38±6.06)岁;腓下骨最大平均直径(8.38±3.07)mm。其中7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6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1±2.50)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复发踝关节不稳症状。末次随访时7例行切除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00±1.63)分,6例行融合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50±2.59)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当腓下骨较大时(≥10 mm)采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腓下骨较小时(<10 mm),可采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
2019 Vol. 25 (10): 944-947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2441 KB)  ( 145 )
948 全踝关节镜下Herbert双向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Tillaux-Chaput骨折的临床研究
黄洪波,邓玉海 *,王威,徐西东,陈益果
目的  探讨全踝关节镜下Herbert双向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Tillaux-Chapu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Tillaux-Chaput骨折患者共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全踝关节镜下Herbert双向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3例,年龄10~49岁,平均(24.60±5.66)岁;女19例,年龄9~52岁,平均(25.11±5.60)岁。对照组43例,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3例,年龄10~53岁,平均(25.18±5.79)岁;女20例,年龄10~53岁,平均(24.96±5.77)例。治疗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评估所有患者疼痛症状,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足后评分标准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1.29±2.17)个月。术后随访调查显示,两组患者足踝间断性肿胀、踝关节疼痛、跛行、再骨折及骨折位移等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全踝关节镜下Herbert双向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TillauxChaput骨折效果显著,还能有效提升患者预后质量,降低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9 Vol. 25 (10): 948-951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0 KB)  ( 105 )
       个案
952 多中心骨巨细胞瘤伴肝肺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刘凡,杨勇志,张德宝,谷贵山 *
多中心骨巨细胞瘤(multicentric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CGCT)指同一患者发生的多于一处、并被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多为单发病灶,作为其中一种类型,多中心骨巨细胞瘤极为罕见,其发病率不足骨巨细胞瘤患者的1%。目前关于多中心骨巨细胞瘤文献资料均以个案报道为主,缺少多中心大样本数据。笔者曾于2017年12月收治1例多中心骨巨细胞瘤合并肝肺转移患者,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2019 Vol. 25 (10): 952-955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2477 KB)  ( 168 )
955 右肩部多形性横纹肌肉瘤1例报道
罗越,叶佳,陶凤华 *
多形性横纹肌肉瘤(pleomorphic rhabdomyosarcoma,PRMS)是一种好发生于成人的高度恶性肿瘤,是横纹肌肉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多发生于四肢的深部软组织。PRMS发病率低,国内外相关报道极为少见。现报道1例经手术病检证实的肩部PRMS。
2019 Vol. 25 (10): 955-957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1796 KB)  ( 140 )
       护理园地
958 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在肿瘤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周寻,詹瑜佳,邓贤君,段闪闪,侯晓玲,李玲利 *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应用地佐辛对肿瘤膝关节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骨科择期肿瘤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静脉入泵组和静脉滴注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使用地佐辛2 h、4 h、8 h、12 h、24 h、48 h、72 h后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使用地佐辛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率。结果  静脉泵入组患者术后在静息和运动状态下使用地佐辛后2 h、4 h、8 h、12 h、24 h、48 h、72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泵入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早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泵入组患者术后PONV的发生率低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的探讨中,静脉泵入组优于静脉滴注组,镇痛效果明显,且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更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2019 Vol. 25 (10): 958-960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435 KB)  ( 180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