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3期
刊出日期:2019-03-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193 靶向穿刺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青少年型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
张鑫 1,宋雨珂 1,任冬杰 1,王羽丰 2
目的  探讨靶向穿刺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青少年型椎间盘突出(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骨一科收治30例接受靶向穿刺TESSYS椎间孔镜治疗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28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14~21岁,平均年龄(18.50±2.13)岁;体重指数15.95~31.60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04±3.71)kg/m2。收集术前和术后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以及围手术期数据。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25.63±14.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18.23±31.57)min,(6.13±2.03)d,出血量(8.30±6.17)mL。随访期间,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9个月患者的优良率为86.87%(26例),其中有1例患者因外伤致腰腿痛加重行二次手术。结论  靶向穿刺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式。
2019 Vol. 25 (3): 193-196 [摘要] ( 479 ) HTML (1 KB)  PDF (1947 KB)  ( 473 )
197 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治疗低龄儿童桡骨颈骨折
姜海 1,吴永涛 2,汪兵 2,李晓博 1,薛英森 1,邱裕生 3
目的  为解决低龄儿童因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导致复位困难的问题,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方法辅助术中复位,观察复位效果。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对16例桡骨头化骨核显影不明显或不显影的桡骨颈骨折儿童行术中肘关节造影,然后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岁,平均5岁1个月。按O’brien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术中肘关节造影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造影剂为碘海醇。采用1枚2.0 mm克氏针进行经皮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1.2~1.5 mm克氏针通过骨折断端或骨折断端近端内固定。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术中造影对复位效果的影响。结果  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桡骨头的关节面,有效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直观地判断复位后的效果。按照Metaizeau的整复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术后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照Metaizeau的疗效标准评价,16例均为优,优良率100%。随访时拍片复查未见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无桡骨头缺血坏死,无针眼感染及桡神经深支损伤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零。结论  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可有效提高儿童桡骨颈骨折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的复位优良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
2019 Vol. 25 (3): 197-204 [摘要] ( 300 ) HTML (1 KB)  PDF (2061 KB)  ( 343 )
201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躯体牵涉痛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施荣茂,陈太邦,梁金龙,陆维,徐永清,陆声 *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躯体牵涉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住院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41例存在躯体牵涉痛,其中男8例,女33例;年龄64~91岁,平均(75.5±5.5)岁。根据躯体牵涉痛的部位分为A~E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41例OVCF患者根据躯体牵涉痛部位分型,A型20例,B型7例,C型6例,D型3例,E型5例。所有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分型之间比较术前VAS及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躯体牵涉痛在OVCF患者中较为常见,A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D型和E型较为少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可有效缓解躯体牵涉痛。
2019 Vol. 25 (3): 201-204 [摘要] ( 452 ) HTML (1 KB)  PDF (625 KB)  ( 356 )
205 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陈昌胜 1,戚晓阳 2,徐明勇 1,陈红峰 1,张锋 1,阙云端 1,邱旭升 2,陈一心 2*
目的  探讨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1例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8~59岁,平均42岁。三柱骨折26例,外侧柱+后柱骨折8例,内侧柱+后柱骨折1例,单纯后侧柱骨折6例。骨折复位固定顺序是后柱内侧柱外侧柱,先俯卧位经后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后侧柱,再仰卧位处理其他柱骨折。随访期间对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进行测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41例患者均获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时,X线及临床检查提示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在疼痛及患膝关节活动度方面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术后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优良率81%。术后3例发生切口表浅感染,1例出现足底麻木症状,1例膝关节屈曲<90°。结论  手术采用后内侧入路,必要时联合其他入路能有效复位固定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并发症低。三柱分型对手术方案的设计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2019 Vol. 25 (3): 205-208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1273 KB)  ( 614 )
209 胫骨开放性骨折不同清创时机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李杰 1,2,王谦 1,路遥 1,李忠 1,杨娜 1,田丁 1,张堃 1*
目的  探讨胫骨开放性骨折不同的首次清创时间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15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自受伤至进入手术室开始清创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B、C、D四组。四组患者自受伤至进入手术室开始清创的时间分别为A组(T≤6 h)、B组(6 h<T≤12 h)、C组(12 h<T≤24 h)、D组(T>24 h),通过首次清创时间的不同结合骨折GustiloAnderson分型来分析早期清创与延迟清创术后感染率的差别。结果  a)以首次清创时间不同分组比较:A组65例中6例感染,感染率为9.2%;B组95例中9例感染,感染率为9.5%;C组36例中4例感染,感染率为11.1%;D组19例中2例感染,感染率为10.5%。A、B、C、D四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以不同骨折分型(GustiloAnderson)分组比较:Ⅰ型62例中2例感染,感染率为3.2%;Ⅱ型98例中8例感染,感染率为8.2%;ⅢA型26例中3例感染,感染率为11.5%;ⅢB型25例中7例感染,感染率为28%;ⅢC型4例中1例感染,感染率为25%。五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开放性骨折清创时间的延后并不会增加术后的感染率;胫骨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感染主要与骨折严重程度有关。
2019 Vol. 25 (3): 209-219 [摘要] ( 309 ) HTML (1 KB)  PDF (505 KB)  ( 448 )
213 外踝远端钩钢板治疗外踝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张如意,云才 *,尤锡东,杨涛,苏鹏
目的  评价外踝远端钩钢板治疗外踝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单纯外踝远端骨折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8±9)岁。27例均采用外踝远端钩钢板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27例中25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9~47个月,平均(31±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活动度ROM(包括屈伸、内翻、外翻)较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zur评分平均(88.64±3.41)分,优1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00%。结论  外踝远端钩钢板治疗外踝远端骨折可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满足早期功能锻练,有利于踝关节功能康复,操作简便,对软组织刺激小。
2019 Vol. 25 (3): 213-215 [摘要] ( 320 ) HTML (1 KB)  PDF (858 KB)  ( 362 )
216 不同程度手外伤感染细菌种类的描述性研究
刘士波,孙勃,李小东,甄瑞鑫,王培
目的  通过对手外伤术后感染细菌种类与受伤机制、受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三者之间关系用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手足外科2011-2016年手外伤术后感染病例,其中男181例,女58例,年龄4~77岁,平均年龄(42.96±12.60)岁,对受伤机制、受伤程度、感染细菌种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9例术后感染病人中,重度和严重的绞轧、撕脱伤占比21.8%,挤压、砸伤占比23.4%;不同分级术后感染细菌种类不同,Ⅰ级革兰氏阳性菌占比38.3%,Ⅱ级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占比为36.7%和40.8%,Ⅲ级及Ⅳ级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比为65.8%和71.9%,各级之间感染细菌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离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为20.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4.7%,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结论  手外伤术后感染细菌种类随着损伤程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程度较轻的病人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程度较重的病人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临床医师应根据不同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抗生素,减少感染发生。
2019 Vol. 25 (3): 216-219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446 KB)  ( 330 )
       临床研究
220 辛伐他汀对血脂异常绝经糖尿病女性骨密度及上肢骨折愈合的影响
刘晓宁,鞠阳,孔德明,仝超,银晓永,张磊,王浩军,肖继龙
目的  探讨血脂代谢异常绝经后糖尿病女性应用辛伐他汀(20 mg/d)进行降脂治疗时,对上肢骨折患者术后骨密度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随访86例上肢骨折的血脂代谢异常绝经后糖尿病女性患者,依据患者是否服用降脂药物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及术后3月健侧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折愈合的差异。结果  在院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健侧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骨折愈合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脂治疗剂量的辛伐他汀(20 mg/d)没有体现出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结论  血脂代谢异常绝经后糖尿病骨折女性,在应用辛伐他汀(20 mg/d)进行降脂治疗3个月期间,对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折愈合没有影响。
2019 Vol. 25 (3): 220-222 [摘要] ( 302 ) HTML (1 KB)  PDF (411 KB)  ( 362 )
223 采用陶瓷-陶瓷(Delta陶瓷)与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短期对比研究
陈宇轩 1,张志强 1*,石俊俊 1,吕聪 2
目的  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观察比较陶瓷-陶瓷(Delta陶瓷界面)与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65例(73髋)运用陶瓷对陶瓷(Delta陶瓷界面)和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生物型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关节摩擦界面配伍类型分为两组,即陶瓷对陶瓷组(CC组)和陶瓷对聚乙烯组(CP组)。对有效随访的患者通过X线片测量摩擦界面线性磨损率、髋臼外展角及其改变量,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情况,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共61例(69髋)患者获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24~3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因及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假体的磨损因髋臼假体的遮挡而无法测出。CP组术后前两个月的位移值为(0.08±0.011)mm,从术后2~24个月的位移值为(0.017±0.012)mm。CC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18±7.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9.70±6.44)分(P<0.001);CP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92±8.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2.61±6.23)分(P<0.001)。两组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假体与骨之间界面X线片没有透亮带出现,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结论  陶瓷-陶瓷(Delta陶瓷界面)与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中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种假体的临床疗效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无明显差异。
2019 Vol. 25 (3): 223-236 [摘要] ( 333 ) HTML (1 KB)  PDF (559 KB)  ( 298 )
       实验研究
227 围术期长期血糖控制对糖尿病SD大鼠术后伤口愈合的对比研究
向川,蔡龙,梁智勇,李帅杰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期间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局部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以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探讨长期血糖控制是否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术后的伤口愈合。方法  a)创建糖尿病大鼠伤口模型,A组:正常大鼠;B组:术前血糖控制1 d;C组:术前血糖控制3 d;D组:术前血糖控制7 d;E组:术前血糖控制1个月。采用相同术式制作相同大小的伤口进行对照分析。五组分别于造模后的第1天、3天、7天、14天(每个时间段3只)心脏采血并切取伤口组织样本,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伤口创面中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数量。b)糖尿病大鼠造模前后均使用中效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观察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a)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糖尿病组的伤口愈合均出现了延迟。在伤口造模后的早期阶段,围术期内控制血糖组(B、C、D组)局部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偏低(P<0.05),后期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b)实验组组间进行比较后发现,局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程度,E组较B、C、D组能够明显改善伤口愈合情况。c)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表达均较高。在切口愈合的早、中期阶段,E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表达较B、C组明显低,但与对照组间仍存在有差异性(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过程中易发生持续性炎症反应且不易消退,并且这种炎症反应发生较迟,术前长期控制血糖较短期内控制能够进一步提升伤口的愈合率,但和正常大鼠相比,仍然有伤口不愈合的风险。
2019 Vol. 25 (3): 227-231 [摘要] ( 263 ) HTML (1 KB)  PDF (2202 KB)  ( 224 )
       综述
232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肖昆林 1,2,张蕊 2,张维杰 2,马建兵 2*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病变,以软骨丢失、软骨下骨异常改变、滑膜炎及骨赘形成为特征,常常引起受累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并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OA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将成为世界OA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骨关节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传统的OA治疗方法,如功能锻炼、理疗、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止痛药物等,都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不能治疗OA的发病机制或逆转OA的进程。对于较严重的病例,只能采取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如截骨矫形术、关节镜手术和关节成形术。尽管关节置换手术比较有效,但是患者的不满意度仍高达30%,而且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使用过程中需要复杂的维护,并且这种方法不适合活动量较大的年轻患者。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骨关节炎治疗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2019 Vol. 25 (3): 232-236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536 KB)  ( 724 )
237 步态分析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诊疗意义
王瑞,刘仪 *,袁鹏,周一逸,徐朱杰,陈沙阳,王奇奇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磨损性疾病,常累及髋、膝关节,尤其以膝关节为主。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数量逐渐增多。200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范围中的六个城市(广州、上海、成都、西安、石家庄、哈尔滨)KOA患病率(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高达15.6%。目前OA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史、症状及关节影像学改变。常见症状为疼痛、肿胀、僵硬、畸形及关节功能障碍,其中疼痛常为主要表现,尤其以上下楼梯、蹲起立行为甚,部分患者会有关节畸形。影像学表现主要是关节周围骨赘增多和囊性变、关节间隙狭窄以及软骨下骨硬化。传统诊断受主观影响过大,缺少精确的诊断标准,且难以严格区分病情的严重程度。随着便携式三维步态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于OA引起的下肢疼痛、畸形、异常关节角度、异常负重、肌肉力量不均等症状,现有的三维步态分析手段都可方便快捷且特异性地通过步态参数的变化显示出来,这无疑为OA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手段。
2019 Vol. 25 (3): 237-241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469 KB)  ( 601 )
       临床经验
242 34例合并颈椎管狭窄的颈髓低能量损伤病例分析
夏绍祥 1,陈亮 2*,顾勇 2

目的  探讨颈椎管狭窄合并低能量颈髓损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颈椎管狭窄合并低能量颈髓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MRI矢状位T1、T2图像记录椎管狭窄的长度、所有狭窄节段的纤维矢状径、狭窄的原因、脊髓损伤的位置、最窄节段的位置,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根据脊髓损伤处椎管纤维矢状径、最窄节段椎管纤维矢状径与所有狭窄节段的椎管纤维矢状径分三组,作LSD-t检验,对三组变量进行两两分析。结果  34例中,脊髓损伤位置与最窄节段的位置分布相吻合。损伤节段的椎管纤维矢状径与最窄节段椎管纤维矢状径均值均小于所有狭窄节段的椎管纤维矢状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能量颈髓损伤的位置分布与颈椎管狭窄的最窄节段位置关系密切,低能量颈髓损伤的发生与颈椎管纤维矢状径相关。

2019 Vol. 25 (3): 242-245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2596 KB)  ( 279 )
245 皮质骨螺钉通道技术在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杨民毅 1,刘西纺 1,刘世长 2*,宋宗让 2,朱伟 3
目的  讨论研究皮质骨螺钉通道技术(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与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后路固定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其中使用皮质骨螺钉通道技术内固定20例,使用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内固定25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末次随访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置钉过程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骨水泥组未出现水泥渗漏,术后影像学检查未见螺钉松动、退钉、断裂,内固定、融合器在位。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12.8个月。术后VAS评分逐渐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在术后7 d VAS评分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末次随访VAS及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两组融合均较满意。结论  应用皮质骨螺钉通道技术与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均有对椎体把持力好、螺钉稳定性高、固定牢靠、术后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的特点,而皮质骨螺钉技术对肌肉组织剥离少、损伤小,螺钉置入过程更安全,神经损伤风险小,同时增加了皮质骨的接触面,增大螺钉把持力,是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的新选择。
2019 Vol. 25 (3): 245-249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3241 KB)  ( 356 )
250 关节镜下袢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谢福杰,孙春汉 *,钟浩博,刘伟乐,李胜发,殷炜聪,郑裕鹏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关节镜下袢钢板技术及AO锁骨钩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 Ⅲ型及以上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我科自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3例Rockwood分型为Ⅲ~Ⅵ型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6例;年龄在18~55岁,平均年龄(42.3±1.1)岁。63例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将全部患者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关节镜手术组33例(实验T组),开放性AO锁骨钩钢板手术组30例(对照A组)。术后所有患者均使用肩颈腕托带悬吊4周,术后第2天开始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肩关节非负重功能锻炼,术后4周开始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逐渐过渡到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的肩关节活动。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随访,并行X线检查,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记录术后12个月患肩的喙锁间隙、肩锁间隙和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疗效评价。结果  63例患者术后均获12个月随访,术后1个月前关节镜手术组VAS评分优于锁骨钩钢板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前关节镜手术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锁骨钩钢板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镜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及在术后早期改善肩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范围方面均优于锁骨钩钢板手术组,同时术后并发症较锁骨钩钢板手术组更少。结论  关节镜下袢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分型为Ⅲ~VI型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较传统的锁骨钩钢板技术具有微创、固定牢固、康复快、美观、满意度高等优点,同时还可对关节内其他损伤进行即时探查和修复。关节镜下袢钢板技术为肩锁关节有效地提供了早期的机械稳定性,为韧带的愈合提供了稳定的条件。
2019 Vol. 25 (3): 250-253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1254 KB)  ( 377 )
254 高渗性灌洗液在肩关节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杨明智 1,韩玉东 1,宗龙泽 2
目的  探讨高渗性灌洗液在肩关节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和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50例肩关节镜检查行肩袖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分别予以肩关节镜下的等渗性灌洗液(273 mOsm/L)和高渗性灌洗液(593 mOsm/L)进行灌洗。以术后净体重增加、肩围变化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术后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的简明评估数字量表(single assessment numeric evaluation,SANE)和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并记录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肩关节镜下灌洗液用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实验组患者的体重改变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高渗性灌洗液能够安全有效地用于减少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后关节周围液体潴留,并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2019 Vol. 25 (3): 254-256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371 KB)  ( 239 )
257 “Y”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和盂颈部骨折
胡远军,成瑞萍,史会明 *,王飞,任广铁
目的  探讨”Y”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和盂颈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汉中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18例采用“Y”型锁定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肩胛骨体部和盂颈部骨折的临床病例资料,从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7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感染、无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中失血量平均141 mL,手术时间平均114 min,末次随访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95.2分。结论  “Y”型锁定板是治疗肩胛骨体部和盂颈部骨折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2019 Vol. 25 (3): 257-259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1409 KB)  ( 370 )
260 改良小切口手术结合罗哌卡因鞘内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
普星宇 1,骆文远 1*,虞聪 2,才礼扬 1,张超 1,陈少龙 1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结合罗哌卡因鞘内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骨三科采用改良小切口结合罗哌卡因鞘内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患者70例,参照手术前后波士顿腕管量表(boston carpal tunnel questionnaire,BCTQ)、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2个月,手术优良率为94.3%,手术时间平均(15.18±2.36)min;住院天数平均(3.45±0.69)d;恢复工作时间平均(28±1.62)d;VAS评分由术前平均(4.21±0.54)分降到术后平均(1.29±0.23)分;BCTQ症状评分由术前平均(3.93±0.34)分降到术后平均(1.75±0.62)分;正中神经运动潜伏期由术前平均(5.54±1.27)ms降到术后平均(2.28±0.74)ms;感觉传导速度由术前平均(40.17±4.92)m/s增加到术后平均(48.33±1.21)m/s;感觉波幅由术前平均(9.26±1.2)mv增加到术后平均(11.36±1.43)mv,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结合罗哌卡因鞘内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能显著改善术后近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手术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2019 Vol. 25 (3): 260-262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659 KB)  ( 315 )
262 Starr架辅助复位INFIX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临床观察
唐经励,刘搏宇,胡居正,吴昊,石展英 *

目的  应用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骨盆前环皮下钉棒内固定系统(internal fixator,INFIX)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探讨操作技巧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19例Tile B/C型骨折采用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同时骨盆前环骨折采用INFIX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采用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功能评分采用Majeed功能评分量表。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Starr复位架复位时间15~39 min,INFIX置入的时间19~27 min,术中出血量10~30mL。术后1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3个月。术后无休克,无切口感染。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主诉性生活不适。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2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症状,术后骨折愈合时间7~15周。采用Matta等标准评定骨折复位结果优12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89.45%;Majeed功能评分优8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89.45%。结论  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INFIX内固定系统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技术操作简便灵活,患者功能改善度高,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及广阔应用前景。

2019 Vol. 25 (3): 262-265 [摘要] ( 336 ) HTML (1 KB)  PDF (1335 KB)  ( 603 )
266 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后早期疗效比较
李志 1,吴子新 2,张云峰 1,侯增涛 1,郭传友 1*
目的  通过对经皮穿刺辅助、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assisted total hip,SuperPATH)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比较,分析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及其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因股骨头坏死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后外组),两组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及1年后的Harris评分与传统后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后外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至1年的Harris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微创入路是经标准后外侧入路改良而来,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率低、术后康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进一步降低了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9 Vol. 25 (3): 266-270 [摘要] ( 344 ) HTML (1 KB)  PDF (1625 KB)  ( 305 )
270 Ilizarov技术配合胫腓骨双截骨治疗中老年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张道平 1,陈先进 2*,张军 2,钱辉 2,李亚亚 1
目的  观察Ilizarov技术配合胫腓骨双截骨治疗中老年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芜湖市中医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24例患者(25膝),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39~65岁,平均57.9岁;左膝11例,右膝12例,双膝1例;病程3~10年,平均6.8年。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影像学分级,Ⅱ级12膝,Ⅲ级13膝。均为膝关节内侧间室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胫腓骨双截骨,并通过Ilizarov技术矫正力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4例25膝随访时间15~26个月,平均20.5个月。5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小腿钉道轻度感染,2例患者出现胫骨平台内螺纹钉松动,带架时间为2.5~4个月,平均3.1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或血管损伤及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VAS及Lyshol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配合胫腓骨双截骨治疗中老年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术后疼痛、功能及力线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关节退变,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是一种较好的延长膝关节寿命的手术方法。
2019 Vol. 25 (3): 270-272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056 KB)  ( 293 )
273 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切口脂肪处理的疗效观察
覃勇志,冉学军,蒲川成,胡兆洋,余江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种切口脂肪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肥胖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28 kg/m2]随机分为两组。A组105例,其中男45例,女60例;年龄(69.1±5.7)岁,BMI为(28.5±1.2)kg/m2;采用骨刀刮除的钝性处理方式。B组105例,其中男46例,女59例;年龄(68.7±6.1)岁,BMI为(28.3±1.3)kg/m2;采用手术刀切除、组织剪剪除的锐性处理方式。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10例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组患者无切口并发症发生,B组4例(3.81%)出现切口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 d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钝性处理方式可有效保留纤维间隔和毛细血管网,保护存留脂肪组织血供,为皮肤愈合提供血液营养支持,可降低切口并发症;而锐性处理方式,纤维间隔和血管网被一同去除,易损伤健存的脂肪组织,影响切口边缘皮肤血供,出现切口并发症。但在术后膝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两种处理方法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019 Vol. 25 (3): 273-276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894 KB)  ( 240 )
277 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侧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
赵永胜,李发东 *,郭鑫,孟刚,赵辉,杨新成,潘有龙,王晓乐
目的  观察分析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内侧间室KOA患者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44~65岁,平均(55±7)岁。测量记录32例患者术前、术后双下肢全长X线片上股胫角(femoro 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术后FTA、MPTA、VAS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侧膝骨关节炎,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程序化容易掌握、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临床推广。
2019 Vol. 25 (3): 277-279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199 KB)  ( 458 )
280 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超声诊断和早期干预
蒋立,楼跃 *
目的  使用Graf髋关节超声检查法进行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早期筛查,佩戴Pavlik吊带进行早期干预,探索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的办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按超声Graf法对318例≤6个月的婴儿进行髋关节超声波筛查,其中男126例,女192例;平均年龄(2.7±1.3)个月。检测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患儿22例,其中男2例,女20例。以Pavlik吊带根据患儿Graf分型行相应的早期干预并超声监测随访。结果  本研究接受髋关节超声检查的318例患儿(636髋)中,GrafⅠ型605髋,Ⅱa(+)型5髋4周后复查超声均为正常。19例发育不良髋中,14例经间隙性佩戴Pavlik吊带治疗6~8周后复查超声恢复正常;5例改善不明显,均为Ⅱb型髋,予以持续性Pavlik吊带治疗,4周复查4例恢复正常,1例调整吊带后2周复查亦恢复正常。7例半脱位及脱位髋给予持续Pavlik吊带治疗12周后3例恢复正常,4例调整吊带后4周复查超声,3例恢复正常,1例未好转,复查X线及体格检查证实脱位仍存在,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后髋关节复位良好。结论  超声检查可辅助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早期诊断,能监测佩戴Pavlik吊带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DDH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中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2019 Vol. 25 (3): 280-282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753 KB)  ( 322 )
       个案
283 库欣综合征伴多发骨折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居家宝,张培训 *
库欣综合征是机体长期受过量内源性或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作用所表现出的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向心性肥胖、肌无力、月经稀发、多毛、水肿、血糖异常、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患病率约为每1 000万人中390~790人,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 000万人中2~50人,诊断时平均年龄约41.4岁,男女比例1︰3。内源性库欣综合征按病因可分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 cortico tropic hormone,ACTH)依赖型和非ACTH依赖型。在ACTH依赖型中,垂体腺瘤(库欣病)最为常见。原发性肾上腺腺瘤或癌占内源性库欣综合征病因的20%。库欣综合征是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30%~50%的库欣综合征患者伴发骨折,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本文报道了1例由双侧肾上腺腺瘤导致的库欣综合征患者,伴肋骨骨折及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
2019 Vol. 25 (3): 283-285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2165 KB)  ( 230 )
286 骨搬移术后癫痫发作致股骨颈骨折1例报告
王忠正,侯志勇 *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骨折,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多数是由高能量创伤引起,缺血性坏死及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精神等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然而年轻无外伤由癫痫发作引起的股骨颈骨折较为少见。国外文献报道:75%的癫痫患者易发生骨折,而且如后期癫痫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会对患者造成其他伤害。本文介绍1例右胫腓骨远端开放骨折行骨搬移术后1年因癫痫发作再次致右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经过,简要探讨癫痫患者长期服用抗癫药和发生骨折后在骨折愈合的漫长过程中如何造成了继发性骨质疏松,该患者癫痫再次发作是由不规律服药还是血清钙离子降低引发的,癫痫发作时肌肉的瞬时收缩引发骨折的力学原理及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策略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对相应文献及相关病例进行学习、整理以作为临床参考。
2019 Vol. 25 (3): 286-288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1098 KB)  ( 241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