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前后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40例,后路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狭窄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 前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与后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路组Cobb角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椎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手术相对于后路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具有手术创伤较大的缺点,但术后Cobb角维持效果更好,两种方法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异不大。
目的 针对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胡有谷分型I2 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实Linx测量法可于术前确定工作管道的水平角。方法 回顾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胡有谷分型I2 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35例病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5.2±7.21)岁;L4~5节段20例,L5S1节段15例。对比术前、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比术中工作管道水平角与Linx测量法所测预水平角。结果 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前VAS评分(7.51±1.15)分,术后VAS评分(0.23±0.43)分;术前JOA评分(12.91±3.29)分,术后JOA评分(25.49±1.10)分。术后的VAS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手术节段为L4~5的病例,工作管道的平均预水平角为(16.28±3.19)°,而实际平均水平角为(16.07±4.52)°;手术节段为L5S1的病例,工作管道的平均预水平角为(16.08±2.26)°,而实际平均水平角为(16.25±2.10)°。术中工作管道水平角与Linx测量法所测的预水平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胡有谷分型I2 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inx测量法可于术前确定工作管道所需水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