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8-1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基层园地
 
       临床论著
961 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的应用初探
杨立进 1,陈博来 2*,林涌鹏 2,李永津 2
目的  探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技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我院脊柱科收治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患者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9~77岁,平均60.9岁。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在融合术后48~162个月,平均94.3个月,表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1例。应用PPECD方式治疗,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神经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颈部、上肢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内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病例更改手术方式。手术节段共9节,其中单节段7例,双节段1例。C3~4节段1例,C4~5节段4例,C6~7节段2例,C5~6、C6~7双节段1例。手术时间为62~140 min,平均94.8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4.8 d。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8~33个月,平均(15.9±6.7)个月,术后1周的VAS、NDI及JOA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NDI及JOA较术后1周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手术节段ROM为(5.27±1.26)°,术后1周时为(5.63±1.48)°,末次随访时为(5.44±1.56)°,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和重要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根据Odom标准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为87.5%(优5例,良2例,中1例,差0例),JOA评分改善率78.14%。结论  PPECD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结果。
2018 Vol. 24 (11): 961-966 [摘要] ( 371 ) HTML (1 KB)  PDF (2172 KB)  ( 348 )
967 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探讨
曾武雄,黄秉纲,刘书田,张佳俊,陈梅芳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社区医院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家庭医生组,各49例,常规组接受常规管理模式指导下干预措施,家庭医生组接受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指导下干预措施,比较常规组和家庭医生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负性情绪。结果  经济负担、情感负担、身体负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在入组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家庭医生组和常规组经济负担、情感负担、身体负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优于入组时,家庭医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能够显著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2018 Vol. 24 (11): 967-974 [摘要] ( 289 ) HTML (1 KB)  PDF (456 KB)  ( 384 )
970 3D打印技术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刘正蓬 1,王雅辉 1,褚立 2,明颖 1,张义龙 1,李哲 1,王建华 1,孙贺 1
目的  比较3D打印技术与常规CT、X线辅助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CT、X线辅助椎弓根螺钉术,观察组给予3D打印椎弓根螺钉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置钉情况(置钉数量、置钉准确数、置钉准确率)、螺钉一致性(矢状面螺钉植入角、螺钉内倾角差值、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伤椎复位指标(伤椎前后高度比、矢状位后凸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钉准确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P<0.05)。观察组矢状面螺钉植入角、螺钉内倾角差值、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伤椎前后高度比均明显升高(P<0.05),矢状位后凸Cobb角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半年、1年时观察组伤椎前后高度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矢状位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低于对照组的12.2%(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CT、X线,3D打印辅助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少、辐射危害低、置钉准确率高、纠正患者脊柱畸形显著、并发症率低等优点。
2018 Vol. 24 (11): 970-974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1736 KB)  ( 296 )
975 两种手术入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解俊杰,李若飞 *,梁慧萍

目的  比较前后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40例,后路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狭窄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  前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与后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路组Cobb角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椎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手术相对于后路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具有手术创伤较大的缺点,但术后Cobb角维持效果更好,两种方法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异不大。

2018 Vol. 24 (11): 975-978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1553 KB)  ( 239 )
979 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傅维德,米东 *,张旭,何杰,李德毅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生命体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受伤到入院的时间、骨盆骨折的分型、合并损伤的伤情、行血管栓塞治疗及骨折固定的手术治疗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56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死亡47例,死亡率1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2(OR=23.246,CI:11.732~76.758)、最低氧合指数<200(OR=37.926,CI:18.347~87.237)、在24 h内输血(OR=3.236,CI:1.232~10.356)、ISS≥25分(OR=85.116,CI:35.011~115.326)、GCS<9分(OR=15.231,CI:5.785~26.234)、合并头部损伤(OR=12.322,CI:6.143~29.579)、合并腹部损伤(OR=6.213,CI:2.260~15.237)、合并会阴部损伤(OR=1.314,CI:1.072~4.213)、合并脊柱损伤(OR=4.526,CI:1.127~16.349)、合并四肢损伤(OR=8.012,CI:2.104~32.768)、骨盆开放性骨折(OR=12.359,CI:3.273~41.786)、Tile分型的构成比(OR=2.783,CI:1.126~5.382)和Tile C型(OR=6.917,CI:1.245~13.627)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创伤重、24 h内输血和出现休克、昏迷,合并头部、腹部、会阴、脊柱及四肢损伤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2018 Vol. 24 (11): 979-990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406 KB)  ( 255 )
982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相关因素分析
王瑞,薛栋,甘洪全,余向前,徐鹏,赵文国 *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空心钉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的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阳性组),85例未发生股骨头坏死(阴性组),比较分析两组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21.30%的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折Garden分型(P=0.01)、体质指数(P=0.02)以及术后股骨颈骨折端三维重建不同方向的移位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术前是否牵引、等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物是否取出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空心钉固定手术之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肥胖等出现股骨头坏死风险较高患者及时采用关节置换,术后适当减重以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
2018 Vol. 24 (11): 982-986 [摘要] ( 336 ) HTML (1 KB)  PDF (1873 KB)  ( 213 )
987 初次TKA治疗伴AORIⅡa型胫骨缺损的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
杨顺成,李忠 *,陈歌,尹一然,刘俊才,邓翔天,岳永川,赫明亮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nderson骨科研究所(Anderson orthopaedic research institute,AORI)骨缺损分型Ⅱa型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方法  8例(10膝)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ORI Ⅱa型骨缺损患者,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61~79岁,平均(68.8±6.7)岁。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所有病例均采用胫骨内侧矩形金属垫块复合胫骨托延长杆,2例(2膝)联合应用自体骨移植重建胫骨缺损,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Lysholm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25.16±5.04)分,术后末次随访(85.4±10.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86.1±11.4)°显著优于术前(61.37±10.24)°。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并采用金属垫块联合延长杆重建胫骨AORI Ⅱa型骨缺损,能矫正膝内翻畸形,为胫骨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随访膝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2018 Vol. 24 (11): 987-990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997 KB)  ( 421 )
991 跟骨截骨联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蔡杰 1,屈福锋 1,徐军奎 2,李毅 2,曾秋 2,姬维娜 2,梁晓军 2*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骨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  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2018 Vol. 24 (11): 991-994 [摘要] ( 473 ) HTML (1 KB)  PDF (1133 KB)  ( 209 )
       临床研究
995 喙突形态改变对肩胛下肌腱的损害分析
凌一鸣 1,张开伟 2,沈冯君 2
目的  分析5种测量喙突形态的方法的数值变化,探讨何种指标对于判断喙突撞击症导致的肩胛下肌腱损伤最有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100例肩胛下肌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左肩52例,右肩48例;损伤分级:0级22例,1级36例,2级23例,3级19例,行MRI检查,分别测量患者喙肱距离(coracoidhumeral distance,CH)、喙突指数(coracoid index,CI)、喙突体与关节盂之间的夹角(A1)、喙突颈与关节盂之间的夹角(A2)、喙突颈与喙突体之间的夹角(A3),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分别计算各组数据的P值(α=0.05),CH: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P=0.2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P=0.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喙突的形态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喙突撞击症发生,最终引起肩胛下肌腱不同程度的损伤。
2018 Vol. 24 (11): 995-1001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889 KB)  ( 291 )
998 股骨髁间角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黄梦全,郭乃铭,彭俊,廖春来,徐海涛,李裕标,罗筱玮
目的  探讨股骨髁间角以及胫骨平台倾角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ACL损伤患者(病例组)与ACL完整患者(对照组)各34例。于MRI图像上测量两组患者的股骨髁间角(femoral intercondylar angle,FIA)、内侧胫骨平台倾角(medial tibial plateau slope,MTPS)以及外侧胫骨平台倾角(lateral tibial plateau slope,LTPS),比较不同性别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Logist回归分析确定各解剖因素与ACL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与女性的平均FIA、MTPS、LT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FI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21),病例组MTP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8),病例组LTPS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4)。FIA、LTPS与ACL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02)。采用合并概率的Logist回归模型计算出AUC=0.764。结论  股骨髁间角和外侧胫骨平台倾角是ACL损伤的危险因素,联合二者可更准确预测ACL的损伤。
2018 Vol. 24 (11): 998-1001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1032 KB)  ( 218 )
       实验研究
1002 基质金属蛋白酶-1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缪晓刚,阿布都艾尼·热吾提,王利,瓦热斯江·尼亚孜,郭子刚,王浩 *
目的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1(matrix met alloproteinase-11,MMP-11)在骨肉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观察敲低其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40例骨肉瘤及癌旁组织中MMP-11的表达特征。体外试验采用骨肉瘤细胞系(HOS和Saos-2)转染MMP-11 siRNA(试验组)和siRNA control(阴性对照组),48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和蛋白质,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观察两组细胞中MMP-11的表达变化;同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细胞划痕试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探究敲低MMP-11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骨肉瘤组织中MMP-11 mRNA的表达量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癌旁组织中MMP-11 mRNA的表达量为(1.0±0.22),则其在骨肉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3.94±0.79)(P<0.05)。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亦显示MMP-11蛋白在骨肉瘤组织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骨肉瘤细胞中转染MMP-11 siRNA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源性MMP-11表达水平(P<0.05)。敲低MMP-11的表达可显著抑制HOS和Saos-2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并增加细胞凋亡(P<0.05)。结论  MMP-11在骨肉瘤中呈现高表达状态,敲低其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并增加细胞凋亡,提示MMP-11在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发挥促癌作用。
2018 Vol. 24 (11): 1002-1005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1521 KB)  ( 181 )
       综述
1006 细胞自噬在骨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乐意,张长春,周平辉,叶雨辰,张知理,赵春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影响现代居民生活的慢性、退行性的严重疾病之一,是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合成与降解的正常偶联失衡导致关节软骨异常塑形重建的结果。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和关节边缘、软骨下骨的硬化以及滑膜的炎症增生等。OA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治疗后或者未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都会出现严重下降,并且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额的经济负担。根据数据显示,在北美、欧洲及大洋洲一些国家中,该类疾病的治疗费用占到了这些国家全年GDP的1.0%~2.5%。因此,对于寻找OA新的治疗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 Vol. 24 (11): 1006-1009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436 KB)  ( 303 )
1010 后交叉韧带单、双束重建术式的研究进展
齐岩松 1,2,包呼日查 1,徐永胜 1*,余家阔 2
解剖学目前认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由前外束(anterolateral bundle,ALB)和后内束(posteromedial bundle,PMB)组成。膝关节PCL是膝关节强度最大的韧带,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正常膝关节胫骨后移,一旦断裂损伤,就会引起膝关节后向及旋转不稳定,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针对单独的PCL损伤,临床通常认为保守治疗可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近年发表的长期临床随访研究表明,保守治疗会导致膝关节内侧和髌股关节间隙出现早期骨关节炎表现,从而使整个膝关节功能下降。因此,临床医师广泛接受韧带重建手术,尽管业内对该手术适应证仍有争议。
目前,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PCLR)是Ⅲ度或伴有后向不稳的PCL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从技术发展角度而言,PCLR经历了从开放手术到在关节镜下单束重建(single bundl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SB-PCLR)、双束重建(double bundl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DB-PCLR)的转变。然而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并没有哪一种术式的重建效果非常确切,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那样令人满意。因此,究竟哪种PCLR在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更有优势、哪一种可以接近甚至复制完整膝关节的运动学水平,都是摆在运动医学和骨科医生面前的难题。本文就PCL单束、双束重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PCL重建这项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018 Vol. 24 (11): 1010-1013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376 KB)  ( 243 )
       临床经验
1014 Linx法确定腰椎椎间孔镜管道水平角的临床意义
林新源,李勇,鲁尧,张劲新

目的  针对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胡有谷分型I2 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实Linx测量法可于术前确定工作管道的水平角。方法  回顾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胡有谷分型I2 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35例病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5.2±7.21)岁;L4~5节段20例,L5S1节段15例。对比术前、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比术中工作管道水平角与Linx测量法所测预水平角。结果  腰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前VAS评分(7.51±1.15)分,术后VAS评分(0.23±0.43)分;术前JOA评分(12.91±3.29)分,术后JOA评分(25.49±1.10)分。术后的VAS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手术节段为L4~5的病例,工作管道的平均预水平角为(16.28±3.19)°,而实际平均水平角为(16.07±4.52)°;手术节段为L5S1的病例,工作管道的平均预水平角为(16.08±2.26)°,而实际平均水平角为(16.25±2.10)°。术中工作管道水平角与Linx测量法所测的预水平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胡有谷分型I2 a/b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inx测量法可于术前确定工作管道所需水平角。

2018 Vol. 24 (11): 1014-1017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882 KB)  ( 251 )
1017 锁骨外展-前凸位片联合前-后位片在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评估中的应用
程加峰,赵平,耿家金,杨民,张永强,张强,汪洋,鲁斌
目的  探讨锁骨外展-前凸位片联合前-后位片在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降低锁骨骨折骨不连的误诊率。方法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4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19~69岁,年龄(44.52±12.57)岁。左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5例,右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9例。术前由科内同一组医师通过锁骨外展前凸位片联合前后位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然后由该组医师术中直视下进一步证实上述评估准确性。结果  24例患者术前通过锁骨前后位片联合外展前凸位片评估锁骨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均与术中直视下所见一致,23例骨折愈合,1例骨不连,骨折愈合评估的准确率为100%。23例患者骨折愈合后给予手术取出骨折内固定物,1例骨不连术中给予去除死骨、打通骨髓腔、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最终获得临床愈合。结论  通过锁骨外展前凸位片联合前后位片几乎可以看到锁骨90°位,能够准确的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降低锁骨骨折骨不连的误诊率,减少医患纠纷,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018 Vol. 24 (11): 1017-1019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894 KB)  ( 246 )
1019 钩骨部分腕掌关节移位在重建近侧指间关节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陈泽华,陈乐锋,曾锦浩,陈国荣,熊懿,周望高,林慧鑫
目的  探讨钩骨部分腕掌关节移位在近侧指间关节功能重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6例16指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钩骨部分腕掌关节移位来进行指间关节缺损修复,手术中借助微型螺钉支架对修复部位进行固定,术后2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限制性功能锻炼,术后30~45 d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拆除外固定支架,逐渐加强关节功能锻炼。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所有患者近侧指间关节骨折均为Ⅰ期愈合,近侧指间关节平均主动屈伸活动度:屈(67±6)°,伸(17±1)°;平均被动屈伸活动度:屈(71±7)°,伸(15±1)°,患者对关节活动情况比较满意。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标准进行评价,优8指,良5指,中2指,差1指,优良率81.25%。结论  钩骨部分腕掌关节移位在修复和重建近侧指间关节中效果确切,利于患者关节活动情况的改善,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11): 1019-1021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828 KB)  ( 290 )
1022 可调悬吊钛板微创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刘凡凡,刘朝阳,徐毅,邹毅,吴晓斌,周士进
目的  探讨使用可调悬吊钛板微创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共收治18例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采用可调悬吊钛板通过微创技术重建喙锁韧带以固定脱位的肩锁关节。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并根据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进行患肩功能评价。结果  18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4±3.0)个月。所有伤口均获得一期甲级愈合,无感染及延迟愈合发生。术后复查肩关节X线片均证实肩锁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参照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评定,优15例,良3例,优良率100%。无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可调悬吊钛板微创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固定牢、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8 Vol. 24 (11): 1022-1024 [摘要] ( 433 ) HTML (1 KB)  PDF (1226 KB)  ( 582 )
1025 弹性髓内针与交叉克氏针治疗掌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姚永锋,王延军*,妙定坤
目的  分析弹性髓内针与交叉克氏针治疗掌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28例手术治疗掌骨颈骨折患者资料,2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弹性髓内针及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对两组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掌指关节恢复情况方面,进行比较。掌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美国手外科协会评分(total active flexion scale,TAFS)标准评定。结果  髓内针组优良率93.75%,交叉克氏针组优良率92.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克氏针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髓内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掌骨颈骨折,采用髓内针与交叉克氏针固定均能获得较好疗效,在手术操作时间上,交叉克氏针优于弹性髓内针。
2018 Vol. 24 (11): 1025-1027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1622 KB)  ( 199 )
1028 辅助中国笼牵引指套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
王小芃 1,周建飞 1*,杨学义 1,洪定钢 1,韦应华 2,何幸远 3
目的  探讨在中国笼牵引指套辅助下,运用经皮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及我院医联体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56例Bennett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牵引指套复位(牵引指套组),另一组接受手法复位(手法复位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拇指运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牵引指套组手术时间(28.5±3.3)min,较手法复位组(54.7±6.8)min,显著缩短(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牵引指套组(4.7±0.8)周与手法复位组(4.8±1.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指套组在骨折复位情况的优良率(96.4%)和拇指运动功能的优良率(92.9%)均分别略高于手法复位组的92.9%和89.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牵引指套组有1例钉道感染,无克氏针松动和骨折部位再移位/脱位,而手法复位组有1例钉道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1例骨折部位再移位/脱位。结论  辅助牵引指套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提高骨折复位的稳定性,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人力资源消耗,值得在临床治疗Bennett骨折中推广使用。
2018 Vol. 24 (11): 1028-1030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1342 KB)  ( 335 )
1031 X线引导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任亚军,顾家烨 *,周正明,殷小军,吴晓东,陆栋
目的  对采用X线引导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进行评价。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治疗了24例累及后环的骨盆骨折,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22~68岁,平均37.3岁。Tile分型,B型9例:B1型5例,B2型2例,B3型2例,C型15例:C1型10例,C2型2例,C3型3例,合并神经损伤者5例。术前牵引复位,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闭合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5±3.3)个月。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的5例患者中3例在骶髂关节复位后症状减轻,2例与术前相当。1例术前无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了神经症状。根据Matta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优17例,良5例,可2例。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未发生复位丢失、断钉。结论  骶髂关节螺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不会出现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不牺牲周围结构的活动范围,当患者无法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时,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是个很好的选择。
2018 Vol. 24 (11): 1031-1033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932 KB)  ( 292 )
1034 前内侧束部分切除治疗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的临床疗效
周建飞,王高峰,廖恒,韦怀籍
目的  观察前内侧束部分切除治疗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的临床疗效,分析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方法  自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5例,均为女性;年龄51~62岁,平均57岁。术前均有膝关节活动后钝痛,3例患者有静息痛,并均有膝关节活动受限。术前、术后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活动度得以恢复,术后行走无关节不稳感。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为优。结论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疼痛及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因可能与粗大紧张的黏液样变的前交叉韧带的持续张力与多种形式的阻塞物“疝入”胫股关节间隙有关。前内侧束部分切除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2018 Vol. 24 (11): 1034-1036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1282 KB)  ( 220 )
1037 关节镜清理加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刘艳伟 1,孟爱霞 2,谢双喜 1,孙建君 1,徐丛 1,李宝新 1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加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6例髌股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清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治疗,治疗前、术后3个月及半年采用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及髌股关节功能评分(Kujala评分)评价,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获半年随访,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结束3个月、半年后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Kujal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结束3个月和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清理加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可有效缓解髌股关节炎引起的膝前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8 Vol. 24 (11): 1037-1039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408 KB)  ( 209 )
1039 不同铰链位置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不稳定侧铰链骨折的预防作用
王建,张娜 *
目的  探讨铰链位置和侧铰链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并评估最佳铰链位置以减少并发症风险。方法  对自2006年4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109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CT扫描。依据Takeuchi分类方法将侧铰链骨折分为I、Ⅱ、Ⅲ型骨折,同时运用新的分类方法将铰链位置分为五区,即AM、AL、WM、WL、B区。结果  109例实施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患者中21例发生侧铰链骨折。88例未发生侧铰链骨折患者中,有69名铰链放于WL区。在五个分区中,WL区发生侧铰链骨折风险最低(相对风险率0.29,95%可信区间0.15~0.35)。结论  该研究提示WL区为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最佳放置位置,可有效预防不稳定侧铰链骨折的发生。
2018 Vol. 24 (11): 1039-1042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897 KB)  ( 235 )
1043 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体会
姜大为 1,何卓依 2,陈江涛 1,宋兴华 1*
目的  探讨四肢骨肉瘤保肢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38例四肢骨肉瘤患者保肢或截肢治疗的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40个月,其中保肢25例,截肢13例。保肢患者中术后2例截肢,其中1例因术后重度感染截肢,1例因术后复发截肢。6例肺转移。术后感染2例,行清创术后控制感染。2例保肢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合。保肢患者美国骨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平均(21.4±4.6)分,截肢患者MSTS功能评分平均(7.8±2.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肢患者术后功能较截肢患者好。结论  手术前要考虑术前化疗效果,血管、神经情况,周围软组织情况,骨重建及软组织重建,儿童保肢后生长发育问题,病理性骨折,肿瘤部位,感染。根据上述原因考虑手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避免二次或多次手术治疗。
2018 Vol. 24 (11): 1043-1046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2157 KB)  ( 328 )
       个案
1047 T12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管内硬膜外血肿1例
白有海
2018 Vol. 24 (11): 1047-1048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2323 KB)  ( 220 )
1049 尿毒症并发一侧髌腱断裂及对侧股四头肌腱断裂个案报道
邓翔天,刘俊才,李忠 *,杨顺成,岳永川,赫明亮,敖彧农,粟智远
2018 Vol. 24 (11): 1049-1053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1885 KB)  ( 301 )
       基层园地
1052 腱旁小切口Krackow法缝合开放跟腱断裂
柴明祥 1,王本祯 1,宋军旗 1,段志锋 1,崔贺龙 1,郭树胜 1,张金龙 1,吴希瑞 2*
2018 Vol. 24 (11): 1052-1053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682 KB)  ( 276 )
       护理园地
1054 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对骨牵引针眼护理的影响分析
吴丽君,张锡红,徐娜,朱敏华
目的  探究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消毒液应用于骨牵引针眼护理中对感染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以聚维酮碘消毒的骨牵引术后患者62例为对照组,以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消毒的骨牵引术后患者6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3例,女19例;年龄19~73岁,平均(49.21±9.28)岁;其中胫骨结节牵引32例,股骨髁上牵引6例,跟骨牵引24例。观察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20~72岁,平均(50.14±9.32)岁;其中胫骨结节牵引28例,股骨髁上牵引9例,跟骨牵引25例。对比两组感染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1 d后,观察组无感染率为43.55%,对照组无的为37.10%相比,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 d、7 d后,观察组无感染率分别为56.45%、67.74%,对照组的分别为38.71%、2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消毒液应用于骨牵引针眼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24 (11): 1054-1056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438 KB)  ( 230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