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7年 23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7-1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96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成形术后轴性痛相关诱发因素研究
巩腾 1,2,苏学涛 1,夏群 1,王景贵 1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mutiple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tiudinal ligament,MOPLL)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征、病理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单开门椎板成形和连续节段Centerpiece开门侧钉板系统固定,治疗颈椎管MOPLL患者共计79例,其中术后轴性痛发生者12例,减压范围均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患者C2~7节段整体、C3~4和C5~6椎间屈伸术前活动度和术后矫正值,评估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者间C2~7椎体中心间距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差异。结果  颈肩轴性痛发作者,术后C2~7屈伸运动范围下降幅度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轴性痛者C5~6术前屈伸度大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轴性痛者术后C3~4椎间活动度矫正值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中心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如合并颈椎失稳,易致减压范围内各椎间屈伸度变化程度失衡和周围软组织应力动态失衡,继发术后轴性痛发生。

2017 Vol. 23 (11): 961-965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1734 KB)  ( 186 )
966 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椎间隙骨水泥渗漏的临床研究
卢海波,刘利群,吴长明,王立山
目的  研究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并发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对相应的渗漏节段椎间盘退变及术后中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9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8例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男32例,女156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9.1岁;188例均采用PKP手术治疗,其中26例并发椎间隙骨水泥渗漏(研究组),162例无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2个月,椎间盘退变依据侧位片椎间盘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来评估;临床效果依据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评估。比较两组椎间盘高度变化及两组间ODI指数、VAS评分的差异。结果  末次随访研究组的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是(5.65±2.21)mm、(2.94±0.89)mm;对照组的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是(7.36±2.43)mm、(3.77±1.84)mm。研究组比对照组椎间盘高度减低更显著(P<0.05)。术前两组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是(72.98±12.42)%、(7.50±1.05)分;(69.13±13.05)%、(7.44±0.97)分。术后1 d两组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是(26.80±4.75)%、(2.45±0.63)分;(25.95±5.07)%、(2.47±0.77)分。末次随访时两组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是(31.12±3.58)%、(2.81±0.72)分;(29.75±4.32)%、(2.76±0.70)分。两组术后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并持续到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加速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的进程,但不影响PKP术后的中期临床效果。
2017 Vol. 23 (11): 966-969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1704 KB)  ( 153 )
970 L4~5融合后影像学参数改变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兆宁,郑立峰,陈岩,王宝,王可 *

目的  探讨L4~5单节段融合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及疗效,分析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行L4~5单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的患者,共46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3±11.0)岁。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下肢及腰背部疼痛状态,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状态,通过站立位全长侧位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参数。分析临床疗效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9.2±11.1)个月(25~58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和腰背部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和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L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大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L、L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大于术前,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PI-LL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L、SS、L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临床疗效较好的患者LL、SS、L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较大。结论  L4~5单节段TLIF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改善矢状位序列。LL、SS、L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在制定手术策略时应充分考虑。

2017 Vol. 23 (11): 970-974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1461 KB)  ( 142 )
975 LINK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卢明峰 1,钟露斌 1,尹志豪 1,李泽晖 2,曹学伟 2*
目的  探讨Link固定平台膝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orthroplasty,UKA)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行膝关节Link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的患者55例。其中男25例25膝,女30例30膝;平均年龄67岁(53~81岁);平均体重64 kg(45~83 kg);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全部病例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使用Link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膝关节内侧髁置换,采取微创UKA小切口技术。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资料进行疗效分析;观察有无UKA术后并发症出现;手术前后均行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髋膝踝角度(hip-knee-ankle angle,HKA)、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并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55例(55膝)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9.3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71 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为7.5 d,住院平均费用37 768.5元。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均无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假体周围骨折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5.6个月(12~2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得到明显提高,所有病例均没有无菌性假体松动、不明原因疼痛、聚乙烯衬垫脱位等并发症。术前HKA为(173.6±3.5)°,术后为(177.5±1.4)°;术前FTA为(180.5±4.2)°,术后为(175.4±5.8)°;术后膝关节最大活动度从术前(94.5±8.1)°增长至术后的(113.7±7.8)°,以上数据,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膝关节KSS临床评分分别为(60.8±9.7)分和(88.9±5.1)分;KSS功能评分分别为(58.7±7.8)分和(86.4±6.8)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46.5±5.8)分和(85.7±8.7)分,三组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利用Link Sled固定平台单髁假体,采用微创单髁技术行手术治疗,具有术中创伤小、切除骨质少、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关节活动度大、本体感觉好等优势。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下肢力线改善明显,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7 Vol. 23 (11): 975-990 [摘要] ( 332 ) HTML (1 KB)  PDF (1148 KB)  ( 184 )
980 手外伤患者继发性肩部功能障碍原因分析与康复对策
郭进,诸澄 *,樊晓斌,宋伟栋,方媛
目的  探讨手外伤患者发生继发性肩部功能障碍的原因,提出有效对策。方法  选取我科自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手外伤术后康复患者167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39例;年龄20~58岁,平均(34.3±7.8)岁。排除合并肩部受伤史患者。统计其发生肩部并发症的时间、类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根据康复开始时期分组,比较康复疗效。结果  167例患者中共有43例发生肩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5.75%。肩部并发症发生时间为伤后4~8周。发生肩部并发症者平均年龄为34.81岁,与未发生者平均年龄大致相等,经卡方检验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的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的优良率100%;3~6个月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的患者,优良率95.8%;6~12个月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的患者,优良率为27.3%。结论  如果发生继发性肩部功能障碍,3个月内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较佳,如超过6个月再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欠佳。手外伤后康复早期介入能显著减少肩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2017 Vol. 23 (11): 980-982 [摘要] ( 268 ) HTML (1 KB)  PDF (399 KB)  ( 171 )
983 改良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分析
何双建 1,2,黄晓义 2,严斌 2,朱剑 2,叶峥 2,赵建宁 1*
目的  探讨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建立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良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评估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15例患者的临床效果。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13~35个月,平均(21.08±6.81)个月。手术时间23~60 min,平均(42.50±12.80)min。切口长度6~12 cm,平均(7.75±1.81)cm。1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无感染,1例术后8个月环扎钢丝打结处出现松动。最后随访Bostman评分28~30分,平均(29.16±0.834)分。最后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125°~135°,平均(131.25±3.1)°。结论  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有更强的生物力学强度,术后即可进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和完全负重行走。手术方法简单有效,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费用低廉,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2017 Vol. 23 (11): 983-1003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194 KB)  ( 170 )
986 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张宏宁,朱永展,邹运璇,李雪,杨康勇
目的  探讨采用保留或重建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从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符合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0例(21足),伤后时间3~11个月,平均(5±2.5)个月。采用跟骨体部斜形截骨保留距下关节,通过移动截骨端矫正畸形以及新的关节内截骨术重建距下关节治疗,利用凿除的外侧壁行骨移植术。术口一期闭合20足,行皮瓣覆盖创面1足。19例(19足)患者获得12~18个月随访,(11±1.5)个月的随访,1例患者(双跟骨陈旧性骨折)随访3个月后失访,采用临床及影像学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口发生延迟愈合4例(21.1%),无深部感染,骨折均在10~12周愈合,有6例(32.6%)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疼痛不适。术后的Maryland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距骨倾斜角、跟距骨的高度、跟骨宽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距下关节面完整或大部分完整的跟骨畸形愈合患者,采用跟骨截骨保留或重建距下关节面能恢复跟骨的外形和生物力学机制,并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7 Vol. 23 (11): 986-990 [摘要] ( 402 ) HTML (1 KB)  PDF (1654 KB)  ( 210 )
       临床研究
991 围手术期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规律研究
魏俊强 1,孙灏 1,刘利蕊 2,王新宇 3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规律,为临床血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39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20例,依据抗凝实施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所有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伤后超过5 d及术后第2、5、7、14天规律进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血栓发生的时间及不同组血栓发生例数。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新发生血栓例数和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绘制频数分布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  共纳入患者398例,其中术前抗凝组226例,有24例发生血栓,发生率10.61%;术前未抗凝组17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37例,发生率2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29,P=0.003)。术前抗凝组伤后第1天、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伤后大于5 d、术后第2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新发生血栓例数分别为2例(0.88%)、6例(2.65%)、3例(1.33%)、2例(0.88%)、9例(3.98%)、2例(0.88%)、0例(0)、0例(0);未抗凝组第1天、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伤后大于5 d、术后第2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新发生血栓例数分别为3例(1.74%)、9例(5.23%)、3例(1.74%)、4例(2.33%)、11例(6.40%)、4例(2.33%)、1例(0.58%)、2例(1.16%),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天和术后第1天。结论  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发生时间为伤后3 d内和术后第1天。及时应用药物预防可降低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总体血栓发生率。
2017 Vol. 23 (11): 991-999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515 KB)  ( 173 )
       实验研究
995 miR-140在不同阶段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功能
李灿锋 1,陈卓 2,杨静 1,周宗科 1,康鹏德 1,裴福兴 1,沈彬 1*
目的  观察人膝关节不同退变阶段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中微小RNA-140(micro RNA-140,miR-140)表达规律及转染双链miR-140模拟物/抑制物(double strands-miR-140 mimic/inhibitor,ds-miR-140 mimic/inhibitor)对OA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Kellgren and Lawrence X线分级,膝关节软骨分为正常组(O级)、中期OA组(Ⅲ级)和晚期OA组(Ⅳ级)。各组收集软骨标本6~8例,体外分离及培养软骨细胞,采用第2代软骨细胞进行检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各组miR-140相对表达量及Ⅱ型胶原(collagentype Ⅱa,COL2A1)及Ⅹ型胶原(Collagentype Xa,COL10A1)的表达情况。向中期OA组软骨细胞转染ds-miR-140 mimic/inhibitor后,观察软骨形成因子SRY基因(SRY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gene 9,SOX9),COL2A1及COL10A1表达情况。结果  miR-140在OA软骨细胞中表达显著下降,中、晚期OA组miR-140和正常组相比分别减少78.9%和94.5%(P<0.05),晚期OA组miR-140较中期OA组减少73.9%(P<0.05)。中、晚期OA组SOX9的mRNA较正常组分别减少34.1%和49.3%(P<0.05),COL2A1的mRNA较正常组分别减少36.7%和78.7%(P<0.05),中、晚期OA组COL10A1的mRNA较正常组分别增加1.66倍和2.10倍(P<0.05)。向中期OA组转染ds-miR-140 mimic/inhibitor后,SOX9的mRNA分别增加1.95倍和减少59.1%,COL2A1的mRNA分别增加1.87倍和减少68.8%(P<0.05),COL10A1的mRNA分别减少73.0%和增加1.96倍(P<0.05)。结论  miR-140在OA软骨细胞中表达显著下降,且随病情加重而进一步减少;转染ds-miR-140 mimic可增加SOX9和COL2A1的表达,同时降低COL10A1的表达。
2017 Vol. 23 (11): 995-999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480 KB)  ( 231 )
       综述
1000 股骨干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尹英超,张瑞鹏,金霖,侯志勇 *,张英泽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交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案。尽管外科技术和骨折固定方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率仍高达8%~23%。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的负重骨。股骨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将导致功能障碍及严重的残疾,这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经济造成巨大的困扰,同时也给骨科医师带来治疗上的挑战。本文对骨折不愈合的定义及分型、诊断及评估、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治疗等综述如下。
2017 Vol. 23 (11): 1000-1003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422 KB)  ( 136 )
       临床经验
1004 半股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疗效分析
邓晋京,孙天祥,钟易林,陈挛平,陈银华
目的  探讨慢性外踝不稳采用半股腓骨短肌腱重建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自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半股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治疗25例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25~54岁,平均(30.5±6.9)岁。术前均摄MRI检查且前抽屉试验阳性,确认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断裂或松弛。末次随访时采用踝关节评分。未出现术中骨折、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karlsson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5例均获得随访13~29个月,平均(19.5±3.7)个月。Karlsson评分和AOF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半股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2017 Vol. 23 (11): 1004-1006 [摘要] ( 240 ) HTML (1 KB)  PDF (761 KB)  ( 213 )
1007 椎间隙高度变化影响颈前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研究
王金炉 1,张方舒 1,栾继耀 1,梅伟 2*,李格 3
目的  分析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5例。根据术后是否存在C5神经根麻痹症状,把患者分成麻痹组8例和正常组127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P=0.590;χ2=0.224,P=0.636)。两组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31),且麻痹组的椎间隙高度比正常组的增加多。结论  手术前后C4~5椎间高度的增加可能导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
2017 Vol. 23 (11): 1007-1010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2019 KB)  ( 150 )
1011 硬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李成,陈健华,石海浪,段景柱,李雷,王欢 *
目的  探讨硬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科诊治的4例硬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为嚢内性突出,1例为根内型突出。收集每一个病例的病史,重点专科查体结果,影像学报告结果,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并计算神经功能恢复率,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文献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出现了环形强化征、硬膜内气体征等典型表现;4例病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为后路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术中切开硬膜,可见游离的髓核在硬膜囊内或神经根袖内,将游离的髓核与神经纤维分离,切除突出的间盘组织,切开的背侧硬膜予以严密缝合。所有患者术后JOA及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硬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少见,易与硬膜内髓外肿瘤相混淆,术前明确诊断相对困难,增强MRI检查是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2017 Vol. 23 (11): 1011-1015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3166 KB)  ( 175 )
1016 后路微创内固定结合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化疗术治疗腰椎结核
赵伟华 1,黎建文 2,黎松波 2,郑继川 1,谭龙 1,朱建波 1
目的  探讨后路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结合床边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化疗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6月我科采用后路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结合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化疗术治疗15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3~82岁,平均56.25岁。患者均有腰痛症状,2例有轻度下肢麻木感,均无明显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一期在全麻下于病椎上下节段椎体行后路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二期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排脓,停留化疗管行病灶局部异烟肼灌注化疗,同时在胸腰支具外固定保护下早期下床活动。结果  15例患者顺利接受治疗并获得随访,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病灶局部化疗10~12周,胸腰支具外固定6~12个月;随访18~56个月,术后1~3个月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恢复到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示结核病灶均愈合。结论  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术后胸腰支具外固定保护下,后路微创内固定结合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化疗术治疗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7 Vol. 23 (11): 1016-1019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2840 KB)  ( 182 )
1019 全椎板揭盖回植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临床研究
谢清华,陈忠羡,刘一涛,薛忠林,付兆宗
目的  探讨全椎板揭盖回植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全椎板揭盖回植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疾病2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5~72岁,平均(46.3±4.5)岁。L5椎峡部裂合并滑脱19例,L4峡部裂合并滑脱9例。采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参照Henderson标准评估疗效。摄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X线片,行CT扫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5±6.5)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平均(8.4±2.2)分,术后(2.1±1.0)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1.6±1.1)分,术后、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改善(P=0.03)。JOA腰椎功能评分,术前(15.6±3.1)分,术后(24.3±4.2)分,术后末次随访(25.7±4.5)分,术前与术后、术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按Henderson评价标准,优1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2.9%。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及硬膜撕裂损伤,1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给予换药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无回植椎板移位。结论  对于腰椎峡部裂并滑脱全椎板揭盖有利于术者进行彻底的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椎板回植后重建了脊柱的后柱结构,减少了手术后瘢痕黏连压迫,取得了良好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2017 Vol. 23 (11): 1019-1022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1461 KB)  ( 138 )
1023 磁共振测量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体会
吕超,吴小松,叶正云
目的  探讨术前磁共振(MRI)测量以确定穿刺点及穿刺角度的方法,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13年5月到2016年11月间,行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9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56例;年龄66~83岁,平均66.2岁。按术者经验行穿刺的共47例,术前在MRI下测量后确定穿刺点及穿刺角度的51例,记录两组手术中的穿刺时间、透视次数以及调整穿刺点次数。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方式在缩短穿刺时间、减少透视次数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前MRI测量以确定穿刺点及穿刺角度的患者,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中能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减少透视次数(P<0.05)。结论  术前MRI测量模拟穿刺可以明显的缩短穿刺时间,减少透视次数。该方法简单易行,对于手术经验较少的术者尤其具有优势。
2017 Vol. 23 (11): 1023-1025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1312 KB)  ( 163 )
1025 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杨志刚,王松华,叶俊星
目的  探讨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2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为23~72岁,平均年龄为(61.3±5.8)岁;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模式。观察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为21~73岁,平均年龄为(61.0±6.2)岁;采用经三角肌入路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证、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  治疗完成后所得Neer以及Constant Murley评分对比之前有提升(P<0.05)。术后治疗Neer评分、Constant Murley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对比、术中出血量对比、术后引流量对比、术后住院时间对比等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肩功能改善明显,疼痛轻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7 Vol. 23 (11): 1025-1028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789 KB)  ( 148 )
1029 接骨板位置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顾浩,张勇,吕晓峰,赵爱斌,朱明雨
目的  探究接骨板位置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内固定效果、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C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73例,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57±2.35)岁。通过患者的X线片判断患者接骨板的安放位置,并依据Soong分级标准将其分为0~2级,分析接骨板位置对老年患者内固定效果、腕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73例患者的影像学参数Soong 0级患者的掌倾角角度(10.2±3.3)°大于Soong 2级患者的掌倾角(9.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ong 1级患者的尺倾角角度(22.7±3.5)°大于Soong 0级患者的尺倾角角度(21.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ong 0级患者的桡骨高度(10.3±2.1)mm大于Soong1级患者的桡骨高度(9.6±3.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Cooney评分:Soong分级0级患者疼痛得分(15.4±2.1)分高于2级患者得分为(13.9±3.4)分;腕关节活动度得分(16.3±2.9)分高于2级患者得分(14.2±1.9)分;握力得分为(17.1±1.7)分高于2级患者得分为(15.8±3.1)分;功能状态Soong分级0级患者得分(18.4±2.1)分高于2级患者得分为(17.7±2.3)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病率:患者伸指肌腱损伤、屈肌腱损伤、桡神经浅支损伤三种并发症的发病率均为0级患者最低,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接骨板位置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内固定效果、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明显的影响,但是Soong分级0级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Soong分级2级患者,因此应尽量将接骨板安放在过桡骨远端分水岭的部位。
2017 Vol. 23 (11): 1029-1031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357 KB)  ( 265 )
1032 三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法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王加刚 1,沈鹏程 1*,朱立帆 1,翁峰标 1,徐能 1,蒋富贵 1,李晓林 2
目的  对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InterTan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于2010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9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情况,采用PFNA治疗165例,DHS治疗108例,InterTan治疗126例。分别对三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参照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随访评估。结果  PFNA组及InterTan组较DHS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P<0.05)。术后PFNA组、DHS组及InterTan组疗效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5.7%、81.6%和83.6%,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内固定方法术后疗效均较好。但PFNA及InterTan髓内固定法与传统DHS法相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更为适用。
2017 Vol. 23 (11): 1032-1035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653 KB)  ( 294 )
1035 关节镜治疗合并关节内病变腘窝囊肿46例体会
韦军,许峰,张中兴,杨小龙,周元蕉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治疗合并关节内病变腘窝囊肿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关节镜对46例合并关节内病变的腘窝囊肿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4例,女性32例;年龄32~72岁,平均48.5岁。左膝31例,右膝15例。46例均伴有关节内疾患,其中骨关节炎24例,内侧半月板撕裂12例,外侧半月板撕裂6例,关节软骨损伤4例。先处理关节内病变,然后关节镜下处理腘窝囊肿。根据Rausehning和Lindgren分级方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病例囊肿均未复发。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结果术前Ⅰ级2例,Ⅱ级21例,Ⅲ级23例;术后0级38例,I级5例,Ⅱ级3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术前为(64.3±11.5)分,术后为(83.9±12.5)分。结论  关节镜下切除腘窝囊肿,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可处理关节内并发的病变,手术效率高,近期临床疗效优良。
2017 Vol. 23 (11): 1035-1037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894 KB)  ( 142 )
1038 腓骨近端截骨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薛卫平,孟庆鑫,刘滨,郭欣
目的  探讨膝关节腓骨近端截骨术(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PFO)在治疗伴内翻畸形骨关节炎中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PFO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内翻畸形关节炎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3岁。左膝8例,右膝7例(双膝5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差。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胫股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3.6±2.1)个月。术后12个月HSS评分、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间隙角分别由术前(57.24±6.54)分、(183.01±2.33)°、(3.11±0.63)°,改善为(78.46±4.33)分、(180.50±1.66)°、(1.2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S标准评定优16例,良3例,差1例。本组术后无感染。出现腓浅神经损伤2例,1例术后48 h即已恢复,1例口服甲钴胺2个月后基本恢复;腓骨截骨切口内慢性疼痛1例。结论  PFO适用于轻中度关节退变,也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一种方案,但需要注意术前适应证的选择。
2017 Vol. 23 (11): 1038-1040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698 KB)  ( 277 )
1041 一期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涂层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黄培镇,黄枫,周琦石,董航,蔡群斌
目的  探讨急诊一期采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涂层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采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涂层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38岁。交通伤15例,摔伤6例,重物压伤3例。骨折分类按Gustilo分型,Ⅰ型8例,Ⅱ型10例,ⅢA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9 h,平均5.8 h。结果  本组Gustilo Ⅰ型、Ⅱ型患者手术后无感染发生,GustiloⅢA型患者开放伤口浅表感染1例,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创面肉芽新鲜后二期植皮,修复创面。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深部感染。随访12~21个月,其中23例骨折于术后14~19周愈合,平均15.8周,1例GustiloⅡ型患者骨不愈合,予取骼骨植骨治疗后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膝、踝关节功能均无异常。结论  急诊一期采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涂层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 Vol. 23 (11): 1041-1043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1099 KB)  ( 201 )
1043 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赵建磊1,阎亮2,孙永强3,李健阳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行关节镜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7~48岁,平均36.7岁。Mey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3例。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了12~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5.2个月。术后随访X线及CT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位置良好并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及活动度评分明显改善。经连续随访未出现骨折块移位、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恢复良好。结论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空心钉固定,操作简便、安全,效果令人满意。
2017 Vol. 23 (11): 1043-1046 [摘要] ( 288 ) HTML (1 KB)  PDF (1289 KB)  ( 211 )
1047 跟骨锁定接骨板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周卓,贺学军
目的  分析探讨跟骨锁定接骨板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的一般结果,治疗前后的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骨折愈合情况及及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于11~20个月,平均(15.33±3.41)个月时取出内固定;8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154 d,平均(94.26±36.79)d;患者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为1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17周,平均(12.87±2.24)周;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0~90分,平均(84.32±4.21)分;参考Marryland评定标准,优14例,良64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90.7%;8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关节间隙轻度狭窄,1例切口弯角处皮肤裂开,1例浅表感染,1例皮肤边缘坏死。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治愈。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能重建跟骨形态,长时间维持跟骨解剖位置,帮助各方面骨指数恢复良好。
2017 Vol. 23 (11): 1047-1049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1017 KB)  ( 170 )
       个案
1050 自体髂骨重建冠状突治疗陈旧性肘关节脱位1例
刘健 1,谢雨舟 1,郑沐欣 1*,刘洪亮 2,许树柴 2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多因手法复位失败、漏诊、延误治疗所致,肘部一般固定于伸展位或轻度的屈曲位,活动范围很小,旋前和旋后受限。肘关节在脱位3周之后,闭合复位实际上已不可能,此时软组织挛缩及局部骨质疏松都使闭合复位变得非常危险,复位时可能发生骨折和关节面的损伤,需行手术治疗。我们采用自体髂骨重建冠状突治疗陈旧性肘关节脱位1例报告如下。
2017 Vol. 23 (11): 1050-1051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1044 KB)  ( 187 )
1052 腰椎椎体骨折手术后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邓辉云,陈长青,陈峥龙,冯万强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又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主要病理为免疫反应攻击周围神经的髓鞘和轴索造成的损害。该病病因目前未完全明确,好发于青壮年,以肢体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为主要临床特征,出现急性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软瘫,主观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呼吸麻痹和双侧面瘫。本病治疗方法主要有大剂量甲泼尼龙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血浆置换、高压氧治疗,以及营养神经、针灸等治疗。我们治疗1例腰椎椎体骨折手术后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及时给予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症状好转。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23 (11): 1052-1053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421 KB)  ( 177 )
       护理园地
1054 多功能消毒架与手术床夹组合在骨科四肢手术中的应用
孟庆广 1,李晓霞 2*
目的  设计并制作多功能消毒架与手术床夹组合,应用于骨科四肢手术,以解决四肢手术部位消毒、手术铺巾过程中人力牵拉、抬高患肢导致的骨折处成角造成的医源性损伤问题,了解该装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骨科手术103例,按术中是否使用多功能消毒架分为使用组和非使用组。使用组患者55例,借助消毒架完成术前消毒、铺巾等操作。非使用组患者48例,手术部位消毒、手术铺巾时进行常规操作。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创伤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使用组的手术时间为(92.1±9.2)min、协助人员总耗时为(0.8±0.2)min、住院时间为(7.8±2.1)d,显著低于未使用组的(110.7±15.6)min、(1.4±0.5)min(18.3±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组消毒时间为(1.1±0.4)min,未使用组为(1.8±0.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组1例感染,骨折愈合时间(49.24±10.14)d;未使用组1例感染,1例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3.87±13.42)d;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组牵引有效率78.2%,显著高于未使用组的54.2%(P<0.05)。使用组消毒时肢体污染率为0,显著低于未使用组的16.7%(P<0.05)。结论  多功能消毒架与手术床夹组合应用于骨科手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消毒时间、减少术后切口感染、降低医源性损伤,且制作简单、坚固耐用,减轻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便于术中管控患者,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2017 Vol. 23 (11): 1054-1056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943 KB)  ( 199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