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骨科史萃
克氏针的发明者——德国外科医生Martin Kirschner

王浩浩,张民*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山西 太原〓030001)

      克氏针(Kirschner wire)是骨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固定材料之一,除了直接固定骨折处,还作为导针引导空心螺钉。Kirschner wire由Martin Kirschner医生发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Martin Kirschner医生因此而享誉世界。
      Martin Kirschner(1879—1942)是德国著名外科医生,1879年10月28日出生于Breslau市(当时属于德国,今属于波兰Wroclaw市),父亲是当地一名法官,后来成为柏林市长[1],除了父亲他的其他祖辈都曾从事外科医生或伤口治疗工作,Kirschner从小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Kirschner 14岁参加弗赖堡大学医学院的入学考试,很遗憾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他没有放弃,第二次考试录取。Kirschner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了临床前的学习,所有科目得了A级,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之后,他先后在弗莱堡、苏黎世和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4年获得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那年他只有25岁[2]
      1904年,Kirschner毕业后在柏林从事普通内科,但他很快就被外科所吸引,并从1908年开始在德国Greifswald大学跟随著名的外科医生Paul Leopold Friedrich学习。1910年10月,他随Paul去了Koenigsberg市(当时属于德国,现在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省的首府),在那里获得了外科住院医师资格。1912—1913年,Kirschner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担任德军随军外科医生,1913年战争结束后,他迁至德国莱比锡工作[1-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西线战场担任外科医生,1915年返回柯尼斯堡(Koenigsberg)工作,并于1916年被任命为柯尼斯堡大学外科教授和主任,同年他与Eva Kapp结婚。1927年,他担任德国图宾根大学外科系主任,1934年当选德国外科学会主席,他搬到了德国海德堡并担任海德堡大学的外科学教授。
      Martin Kirschner最突出的贡献便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克氏针。1895年伦琴发现X线成像技术,骨科得到飞速发展。当时早已发明出骑缝钉和钢板固定骨折,但是有位移骨折块的牵引及临时固定依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1907年瑞士外科医生Fritz Steinmann(1872—1932年)使用直径3.5~6.0 mm的粗钢针分别置入骨折远端骨块的内侧和外侧,用于牵引并维持力线,这就是我熟知的斯氏针Steinmann pin,又称骨圆针,至今仍然在临床用于牵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斯氏针太粗,并且需要预钻孔,导致感染风险很高,固定也不可靠。1909年Martin Kirschner将镀铬且表面光滑直径0.7~1.5 mm的钢琴线改成的细针,用于骨折牵引以减小皮肤创伤和骨质损伤,无需预钻孔,直接钻入骨块,降低了感染风险,且固定更可靠。1931年Müller的一篇论文中首先将这种针称为Kirschner wire(K-wire)。经过多年发展,克氏针在形态和功能上不断演变,成了直径0.5~4.0 mm的不锈钢针,除了用于骨折牵引,还被后来的骨科医生开发出多种功能。1931年Sven Johansson使用细克氏针引导空心钉治疗股骨骨折;1932年Otto Loewe发表论文报道使用克氏针代替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并提出该方法有减少内固定材料体积、较少软组织剥离、方便移除等优点;同年,Rene Sommer报道了经皮克氏针固定不同类型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等20例。二战时期,由于克氏针对软组织和肌腱的损伤小,经皮穿刺比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更容易,手术风险更小,最大限度地减少肿胀和僵硬,允许早期活动以防止永久性畸形和僵硬等优点,再加上抗生素和抗腐蚀材料的应用降低了感染率,1.5 mm的克氏针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救治;1940年Sterling Bunnell将克氏针用于手外科手术中的关节固定;1994年Friedrich Pauwels报道了使用克氏针张力带技术固定尺骨鹰嘴骨折和髌骨骨折。在骨折治疗中,很少有外科技术能像克氏针一样有如此快速、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克氏针引进骨科手术的几十年里,其设计基本没有改变,成为骨科医生手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4-6]
      在骨科领域除了克氏针,Kirschner还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充气橡胶止血带“Kirschner-Perthes cuff”,以减少四肢手术视野出血。Martin Kirschner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兴趣涉猎广泛,除了骨科以外,还涵盖普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整形外科等几乎所有外科学科。Martin Kirschner最早的研究方向是组织缺损和自体游离皮瓣移植的多功能性研究,他是第1个使用自体游离皮瓣来治疗腹股沟肌肉缺损的医生。在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领域,Kirschner对胃癌、结直肠癌症的手术有重大贡献,发明了吻合食管与胃底的食管成形术和一种用于直肠手术的手术台。他还对Bassini法修补腹股沟疝进行改良以减少复发率,并改进了手术治疗婴儿幽门痉挛的方法。1924年3月18日,Kirschner成功地进行了第1例肺动脉栓塞切除术,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在神经外科领域,他改进了当时使用的开颅术,并将其应用于癫痫的外科治疗,他还首次提出通过电极消融治疗三叉神经痛。整形外科领域,他改良了腭裂修复的Langenbeck技术,并于1930年与妇科医生G.A.Wagner一起开发了阴道成形术。在麻醉领域,他1931年提出了一种可单独调节麻醉剂量和麻醉水平的脊髓麻醉技术和另一种高压局部麻醉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当时的麻醉技术[5-6]
      1939年,Kirschner作为外科医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患了胃溃疡并于1942年接受了手术,结果病理发现胃溃疡是恶性的,伴有肝转移和胰腺局部浸润。Kirschner于1942年8月30日去世,享年63岁,留下了未完成的著作《普通与特殊外科手术教学》,二战结束后N.Guleke和R.Zenker续写了这一著作并出版。Kirschner在38年的医疗生涯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医学期刊上发表了249篇文章,出版了8本关于外科和麻醉学各个方面的教科书,并参与编辑了5本医学期刊。1927年,Kirschner发表论文《Essential Problems in Surgery》讨论外科、急诊医学和麻醉学等话题,指出了急诊医学和重伤患者运输的基本概念,并指导建立了流动医院,被认为是创伤服务和急诊医学的先驱,为了纪念Martin Kirschner的贡献,德国西南急救医师协会每年评选Martin Kirschner奖(5 000欧元),表彰在院前急救领域做出贡献的医生[7]
      Martin Kirschner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外科医生,我们在享受克氏针提供的便利之时,不忘缅怀这位功绩卓著的大师。
参考文献:
[1]Schmitt W.Martin Kirschn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100th birthday (author’s transl)[J].Zentralbl Chir,1979,104(21):1434-1437.
[2]Huber W.Historical remarks on Martin Kirschn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rschner (K)wire[J].Indian J Plast Surg,2008,41(1):89.
[3]Romm S.The person behind the name:Martin Kirschner[J].Plast Reconstr Surg,1983,72(1):104-107.
[4]Solberg TD,Siddon RL,Kavanagh B.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M].Springer,Berlin,Heidelberg: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2012:9-35.
[5]Franssen BB,Schuurman AH,Van Der Molen AM,et al.One century of Kirschner wires and Kirschner wire insertion techniques:A historical review[J].Acta Orthop Belg,2010,76(1):1-6.
[6]Bumbasirevic M,Lesic A,Zagorac S,et al.Martin Kirschner (18791942):the founder of modern trauma clinics and emergency medicine[J].SrpArhCelok Lek,2009,137(7/8):449-453.
[7]Rehder K,Shampo MA,Kyle RA.Martin Kirschner[J].JAMA,1982,247(9):1302.
作者简介:王浩浩(1994- ),男,研究生在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030001。

本文刊登于实用骨科杂志2021年27卷第4期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