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1998年问世的第三代“牛津膝”
2009年,最新一代的牛津膝(见图4)问世,股骨髁组件将此前的单立柱改为了双立柱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旋转稳定性,并且拥有更大的曲率半径来适应更高的弯曲度数,更加平整的表面与圆滑的边缘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的刺激与碰撞。同时改进了植入器械使之更容易操作[2]。
.jpg)
图4 2009年问世的最新一代的“牛津膝”
尽管最初的牛津膝对于双髁置换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是在治疗前内侧膝骨关节炎方面却取得了杰出的、长远性的成功。牛津膝的发明者发布过一份10年随访记录,98%的随访者都没有出现聚乙烯磨损,胫骨平台组件的松脱,亦或是髌股关节疾病。在这一组的随访中,极小概率的翻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外侧间室的关节炎[3]。
牛津膝目前在国内用于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的优点有: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保留了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功能更接近正常;截骨少,为可能的翻修保留了骨量。但单髁置换需选择好适应证,以取得预期的良好疗效:最合适的患者为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包括前交叉韧带在内韧带功能完好,可矫正的内翻畸形,外侧间室间隙正常,关节屈曲挛缩少于15°,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出现以下情况时则不推荐单髁置换:炎症性膝骨关节病,有过较多量的胫骨截骨,前交叉韧带损伤缺陷,内侧副韧带挛缩无法矫正内翻畸形,外侧间室承重关节软骨破坏,严重的髌股关节病,包括外侧小关节病,外侧半脱位,滑车神经沟槽破坏。
随着目前社会越来越注重手术的微创性,术后恢复的快速性以及术后活动更加接近正常关节,单髁置换便成为每一个骨外科医生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而如今“牛津膝”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与改进,已经较为成熟,并且其较低程度的聚乙烯磨损使其受到广泛的认可。对于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而言,“牛津膝”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Goodfellow JW,O′Connor J.Clinical results of the Oxford knee.Surface arthroplasty of the tibiofemoral joint with a meniscal bearing prosthe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6(205):2142.
[2]Hurst JM,Berend KR.Mobilebearing 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the Oxford experience[J].Orthop Clin North Am,2015,46(1):113124.
[3]Murray DW,Goodfellow JW,O′Connor JJ.The Oxford medial unicompartmental arthroplasty:a tenyear survival study[J].J Bone Joint Surg(Br),1998,80(6):983989.
本文刊登于实用骨科杂志2016年第22卷第1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