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特色栏目
 

成人脊柱畸形行包括骶骨的长节段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预测因素分析


原文题目:Predictive Factors for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in Long Fusions to the Sacrum in Adult Spinal Deformity
原文作者:Keishi Maruo,Yoon Ha,Shinichi Inoue
原文出处:Spine,2013,38(23):E1469-E1476.

   手术治疗退变性、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失代偿性后凸综合征等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较为肯定,多数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参数可得到显著改善。但文献报道,手术相关并发症也高达10%~45%,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更高。其中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是一种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17%~39%。PJK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其在成人脊柱畸形,尤其是退变性畸形矫形术后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报道相对较少。近来,有不少学者报道长节段融合术后可因上固定椎或其上方椎体骨折导致PJK。对于融合至骶骨的长节段矫形手术后PJK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Maruo等人回顾性分析90位接受此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固定至骶骨且手术范围均≥6个节段),平均年龄64.5岁,所有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年)。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因素及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脊柱矢状位平衡、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等与发生PJK的相关性。结果发现41%(37/90)的患者出现影像学上的PJK,其中51%(19/37)发生上固定椎骨折,也是最常见的PJK发生原因。12例患者因PJK而向近端延长了固定节段。术前胸椎后凸角>30°、术前PJK角度>10°、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30°以及骨盆入射角改变>55°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30°以及术前胸椎后凸角>3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良好的矢状位平衡(脊柱矢状位平衡<50mm,骨盆倾斜角<20°,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10°)可显著降低PJK的发生。作者认为应根据术前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谨慎设计矫形重建方案,术后良好的矢状位平衡可能会有效降低PJK的发生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  刘新宇,王连雷整理)
本文刊登于实用骨科杂志2016年22卷第7期
 
 
手机阅读更轻松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